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為何要優先選擇全市場指數以及實務考量

在進行指數投資時,特定資產可能會有不同的指數可選擇,之前在簡介指數的選擇方式一文中,綜合探討了許多的選擇要素,本文則進一步探討其中的一項。

在許多區域或市場,都會有代表大型股指數或大中型股指數,但本文認為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之下,還是應優先選擇持股(債)最廣泛的全市場指數(Total Market Index,或譯整體市場指數),但也進一步探討實務上會遇到的一些可變通的狀況。


一、優先選擇全市場指數的理由:

(一)分散程度較好

指數投資的原則就是儘量透過分散標的來降低風險,因此儘可
持有更多標的是合理的作法,以股市來說,即最好選則同時包括大型、中型和小型股(進一步包括微型股更好)的全市場指數。

尤其很多非全市場指數所排除的標的(主要是小型股)常常與指數本身的波動方式有一些的差異,正好適合分散波動風險,也因此雖然小型股本身一般波動度與風險較高,但全市場指數波動度和風險未必較高。而長期而言,小型股還可能有一些風險溢酬。

因此在沒有足夠合理理由的情況下,不排除任何一個投資區塊才是合理的作法。

(二)真正貼近市場平均

指數投資的目標是拿到市場的平均報酬,但如果並非全市場指數,可能會偏離平均報酬,並在特定狀況下輸給平均報酬,例如選擇大型股指數,在大型股表現較差的年分就會輸給平均。

(三)降低周轉率:

全市場指數一般會有更低的周轉率,也能省下相應的交易成本。

例如以美股指數來說,S&P 500指數CRSP美國全市場指數相比,前者作為有特定收錄規則的大型股指數,會因為特定股票達成營利要求或市值增減,而進出指數,但全市場指數只有在新上市或下市等狀況會變更成分股。

實際上進出這兩個指數的股票數目,不一定是全市場指數比較少,但進出指數的公司市值較小,且總成分股較多,因此會佔整體指數小很多,因此會得出比大型股指數要小的周轉率。

又如公司債券指數,如果一個指數設定的是投資等級公司債券,當某個原來是BBB的公司被改評為BB(即垃圾級)時,該債券會離開指數,造成指數周轉率提昇,反之公司敗務狀況轉好而進入投資級亦然。但如果是全市場公司債指數,就會減小這方面的周轉。

(四)儘量排除主動判斷因素:

有些人選擇特定的非全市場指數,其實是抱著類似主動投資的想法,希望選到獲得更好績效的指數,但很多時候只是根據近期的過去表現,在猜未來的狀況。

例如投資美股時,因為近年來大型股以及特定科技股表現比較好,所以偏好選擇買入S&P 500這樣的大型股指數,甚至是沒有合理邏輯地使用排除紐約交易所股票的納斯達克指數(或納斯達克100指數,該指數不適合指數投資相關說明可參見這篇文章)。

而選擇特定期間回測表現好的策略型指數更是如此了,這類的作法,已與被動指數投資的原則不符合,且可能會在未來市場回歸均值時,獲得比大盤差的報酬。


二、不選擇全市場指數的實務考量

雖然如前述的理由,建議優先選擇全市場指數,但實務上會有些原因,造成不一定適合使用全市場指數作為投資目標。


(一)、缺少相關標的:

不是所有的市場都有適用的全市場指數。例如在一些股市,小型股流動性不佳,因此尚未出現較好的全市場指數ETF。而債券市場指數ETF,也一般不會包括全部的債券,可能會排除通膨債券和高收益債等。

在缺乏全市場指數標的時,有一個可能的方式,是找到不足部分的標的來補足。例如用小型股ETF與大中型股ETF來搭配,成為類似全市場指數的組合,或在債券市場依個人需求加入其他債券ETF,但這個方法會讓標的增加而提高管理的成本,所以可視個人狀況作出選擇。


(二)相關標的品質不佳:


例如在股市中,雖然有全市場ETF或其他包括小型股的ETF,但有可能費用率太高、交易量太小(買賣價差過大)或追蹤指數能力有問題等,因此不適合選擇作為投資標的,這時選擇品質較好的大型股或大中型股的ETF就仍是合理的選擇。目前台股的狀況就比較類似這樣。可參見這篇文章的說明。


(三)、資產配置層級的考量:

相較於選擇指數和相應的ETF,資產配置是更高的戰略層級,一般應當優先於標的的選擇,因此如果牽涉到這方面的考量,就不一定要選全市場指數。

例如,在配置債券時,目標就是要與股票的相關性低的資產類別,因此選擇投資級以上債券,而非整體的債券,或是想進一步只選擇公債而不包括公司債,都是合理的選擇,這時就不用局限於想要投資全市場債券。

又例如,有人在配置股市時,希望利用大型股和小型股之間不同的走勢固定比例投入並再平衡,來降低風險增加報酬,那各選擇一支大型股和一支小型股的ETF,而不選一支全市場指數,就是可能的合理選擇了。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6 則留言:

少波 提到...

您好,一直都很感謝您的文章分享,令我獲益良多 ^^

目前已換好美金,決定開始投資
但這兩周觀察了VWRD VUSD卻遲遲無法決定該購買哪一個,
最讓我猶豫的就是規模、交易量、點差、內扣費用 相距甚遠...
請問大概要多少的交易量的ETF才算是合格呢?

而債券部分在觀察要選AGGU IUAG 或是台幣優利活存等待股市大跌時進場,
AGGU則交易量足夠,但價格太低
常常-0.01就是跌了0.15%的幅度,這樣是否會影響追蹤呢?
(尤其這檔為累計型的,是不是更不容易追蹤績效?)

ffaarr 提到...

少波:VWRD和VUSD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標的,規模、交易量、點差、內扣費用都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應該是這篇講到的: https://finance.ffaarr.com.tw/2019/08/why-not-only-us-stock.html 也就是單押美股還是選擇全球。交易量我覺得是其次,主要是買賣價差不要太大即可,就我看來VWRD的量和買賣價差雖然略遜於vusd,是沒什麼問題的。如果是長期投資,交易成本只是一次性的,不會影響這麼大。

價格低不低和追蹤績效沒關係。折溢價有可能因此略高一點,但幾乎是可以忽略的。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累計型的ETF只有更有利於追蹤而已(配息型還得要把現金留下來配息,會略影響資金的效益),不會更差。

jet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jet 提到...

請問指數化投資既然是跟隨指數成長,那麼何時方能享受到成果呢?
譬如自2001年VTI上市後持續投資,價格已從50上揚到242
如果因為需要用錢而套現賣出,極有可能會損失後續10年20年30年的上漲空間
似乎較少有人或文章提到指數化投資該如何一面持續跟隨市場成長,一面將帳面報酬轉化為真實生活的收益
煩請解惑 謝謝

ffaarr 提到...

jet: 關於何時方能享受到成果,就是理財計畫中需要用這筆錢的時候。 指數化投資只是理財計劃中的一部分,而且它因為指數化投資是「長期投資」,所以只適合長期的理財計劃目標,其中又以退休計劃最為適合。

所以這就牽涉到你當下是屬於還在工作的財富累積期,還是已經退休的提領期。對於累積期的人來說,收入大於支出,所以該作的事是把工作賺的錢,拿來日常花用,以及要準備一筆現金預備金,在有意外(丟了工作、或其他意外大筆支出)需要的時候花用,剩下來的錢就投入指數化投資。這個階段不需要把帳面報酬化為生活的收益(因為如上所說,賺的錢就夠用了)就讓投資累積複委成長就好。

如果你退休了,進到提領期,這時候就會固定提領賣出之前的投資(但也不是全賣掉,要用多少,可能先賣個1-5年要用的錢放在現金,其他繼續投資,但一般不能退休當天才賣,最好早幾年前開始,以免退休遇到市況特別差)這也就是帳面報酬轉化為生活收益的時候了。(這部分應該有很多文章介紹如何提領,例如有名的退休4%法則)

當然指數投資不僅用於退休,其他長期的目標也一樣,例如小孩出生時存一筆錢投資,預計18年之後供他上大學之用,也是一樣,要用到之前幾年開始賣出,最後在要用的時候拿出來使用。

所以指數化投資資產成長跟真實生活兩者之間是互相支持的。只是都是以長期而非短期(沒有像那種今天當沖賺一個便當錢這種)來思考。

jet 提到...

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