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台灣可能有不少人會認為因為中國是想吞併我們的敵國,所以不想要投資於中國公司或政府相關的標的,如果是這樣,應該要怎樣作股債配置好呢?
本文即從股債兩個方面來探討可能的配置方式。
一、全球股市配置:
在股市方面排除的最低程度,是美國政府所限制不能投資的中國軍工相關企業(即所謂黑名單),所以只要是在美國購買的所有ETF,都不會投資到這些(包括滬深300或中證500的ETF裡都會特別排除這些公司)。
歐洲發行的ETF雖無這方面限制,但因為三大全球指數(MSCI、FTSE、S&P),基本在指數編製都會符合美國政府要求,所以只要不特別買中國本土指數的ETF(如滬深300等)都不會買到這些公司。
如果只限制這些公司還不夠,而想全面排除中國公司,首先有一個要考慮的,就是是否「香港公司股票」(這裡不包括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大陸公司)也算在中國公司而想要排除,還是只想排除在市場分類中被分為「中國」的公司。以下分開介紹。
(一)不排除香港股票:
一般有兩種可能作法,一種就是完全排除新興市場,只投資已開發市場就好。第二種就是可以用一支已開發市場ETF(或一支美國,一支美國以外的已開發市場),搭配一支中國除外的新興市場ETF。
以美國ETF來說,排除中國的新興市場ETF主要是EMXC(費用率0.25%)費用較一般標的高,且沒有小型股,另有一支PEMX但屬於主動型且費用率很高就不考慮。
使用EMXC要考慮它是MSCI指數,所以如果要搭配VTI,再加一支美國以外已開發ETF時,使用FTSE指數的VEA會造成韓國和波蘭兩個市場重複,
這時可選擇MSCI系列的非美已開發市場ETF的 IDEV,或是搭配標普指數但費用率最低的SPDW,與EMXC只重複波蘭的部分。(SPDW的網頁中,會看到持股裡有一點點中國,但那主要是少數中國股票認定的定義不同,所以指數分類中不認為那是中國公司,但ETF網站分類認為是,這部分其實每個ETF都有可能有這樣的認定問題,只差有沒有標示出來)
或者有一種方式,就是不用特別用兩支ETF搭配已開發市場,而直接使用URTH這支全球MSCI World(已開發市場)ETF,就能完美和EMXC搭配,但缺點就是費用率較高(0.24%)而且也是沒有小型股。
另外要注意的是,雖然我本來就不推薦,但如果你買投資納斯達克100指數的ETF如QQQ,裡面就會投資到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了,因此要避開中國的話就不適合持有。
如果使用英國上市ETF,持有成本會更低,較簡單的方式,就是以一支MSCI World指數的ETF(SWRD或IWDA),搭配新興市場排除中國的ETF。
英國的MSCI新興市場中國以外ETF有二支,費用都比美國低,包括iShare出的 EXCH(費用率0.18%,累積型,英鎊計價,實物持有), Lysor出的EMXC(費用率0.15%,類積型、美元計價,使用Swap)
其中EMXC費用率較低,但是是Swap ETF,流動性略差,買賣價差較大。EXCH流動性稍好一些,不過是英鎊計價,要買美元計價版本的話要到瑞士或荷蘭股市去買EXCH,不一定有管道可買。
(二)需要排除香港股票:
因為香港屬已開發市場,要排除香港會比較複雜,也會讓全球配置較不完整。
可能的建議作法會是,無論用美國或英國ETF,採用一支美國ETF、搭配一支中國以外新興市場ETF,之外可搭配已開發歐洲ETF、日本ETF、加拿大ETF(或者在英國有北美市場ETF一次包括美加)、澳洲ETF。這樣全球配置就會在排除中國和香港之外,只缺少紐西蘭、新加坡和以色列,差距就不太大了。
如果不想這麼多支ETF,可能就是依市值重要順序,減少澳洲和加拿大,如果還想補齊可以再依市值順序買新加坡、以色列和紐西蘭。
二、債券配置:
三、結語:
中國市場是新興市場中最大的市場,A股與全球股市的相關度且較低,不過如果因為政治理念因素排除中國,仍是合理的作法。只是不建議因為近年中國績效差,基於簡單的「不看好」這種理由來排除,要預測未來市場表現好壞並沒有這麼容易。
此外,其實台灣、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有許多公司也與中國密切相關(以中國作為生產地或主要市場),真要完全切割比較困難,所以依本文所述,按照每個人覺得合適的方式來排除即可。
讓自己的投資更符合自己信念,即使多花一些成本,只要有助讓自己長期持有,仍是正面的作法。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