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指數化投資時,選擇市值加權的全市場指數是最合適,用以獲得市場平均的方式,但到底什麼是全市場指數?又有哪些種類呢?本文以較常見的股市指數為例,作一介紹說明。
一、全市場指數基本說明:
全市場指數(Total Market Index)有時又稱作整體市場指數、全市值指數等,簡單說是指儘可能完整收錄一個市場所有標的指數。
指數化投資的目標,即是要盡量獲得一個市場的長期平均報酬,約翰‧柏格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中就說過,他所設立指數型基金的理想原型,就是投資於整體全市場指數的基金(他當時心目中的是美國全市場指數,雖然1975年一開始先從大型股S&P 500的指數基金開始,最後在1992年終於成立了第一支美國全市場指數基金)
在股票投資中,選擇投資市值加權,涵蓋性又佳的全市場指數,除了能獲得更接近市場平均的報酬之外,也能獲得更好的風險分散機會(不同類型股票可能走勢不同),也能有效降低指數的周轉率以及相關的成本。(增減股票的時機較少,而且增減部分所佔的比例最低)
全市場指數中的「全市場」,所指的是對於特定市場(可能會以全球、區域、特定國家或交易所為範圍)內的涵蓋範圍,可從兩個角度區分:
(一)、在股票指數中常指的是對於公司總市值大小的涵蓋,全市場指數會相對於只涵蓋特定市值的「大型股指數」、「中型股指數」、「小型股指數」或只包括大型股和中型股的「標準指數」等等。而一般只要至少涵蓋大型、中型和小型股我們就可廣義稱之為全市場指數。
(二)、符合基本可投資的要件之外盡量收錄,因此幾乎不會排除特定類型、產業或其他選股標準之下的股票。
二、全市場指數收錄範圍的類型差異:
(一)完整收錄一個市場的股票,幾乎不對收錄個股設限:
1、以單一交易所為範圍的:如台灣加權指數、櫃買指數,美國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紐約交易所綜合指數、日本的東證指數、中國的上證綜合指數、深圳綜合指數等。
2、以單一市場為範圍的:中國A股的國證A股指數或中證流通指數、台股的寶島指數等。
這類指數還有一個特色,是不少會採「總市值加權」而非指數常見的流通市值加權,如台灣加權指數、上證指數等,其中東證指數原本也是採用總市值加權,在2005-2006之間才逐步把它換成流通市值加權。
這類指數因為幾乎不設條件,涵蓋市值最完整,也最能衡量整體市場的平均表現,但因為通常包括一些市值非常小,流通性差甚至有投資限制的股票,指數化投資工具要完整投資常會有困難。(即使有相關產品,也大多是以採樣的方式持有)
(二)收錄大、中、小、微型股,但有一些基本要求限制:
這類的全市場指數收錄範圍雖然也盡量廣泛,但仍設有最低流動性、最低市值、不能被限制投資等等基本條件,以便指數化投資工具能真正完整投資到這些標的而便於追蹤。這類的指數一般可以涵蓋特定市場總市值99%以上。
個別國家的知名指數中,這類的指數有美國的威爾夏5000指數、VTI追蹤的CRSP美國全市場指數,台灣的「台灣全市場指數」、中國的「中證全指」等。
而在各系列全球指數以及底下各區域和國家的指數中,這一型指數有不同的稱呼:
*MSCI全球指數中稱作"All Cap"指數
*FTSE全球指數中稱作" Total Cap"或"Total Market(主要只有全球和美國有出)
*標普稱作Total Market Index" ("TMI" )但目前只有出美國的US Total Market Index( ITOT追蹤此指數)。
這類的指數雖然對成分股已有基本的限制,但因為包括微型股,實務投資上仍然並不容易,所以目前所知主要只有美國和中國大陸(外國人無法投資)市場有這方面的ETF和指數基金。
(三)收錄大、中、小、微型股,但除了基本條件限制還有限最大數量。
以美國的羅素3000指數為例,雖然廣泛收錄美國的大、中、小、微型股,但只收錄最多3000支股票,所以微型股的收錄不夠完整。(前述的威爾夏5000雖然名字裡也有數字,但其實沒有限制數目)
(四)收錄大、中、小型股,有基本限制:
排除了市值最小的微型股之後,主要只投資於大、中、小型股,雖然涵蓋範圍變小,但完整投資的困難度又明顯下降,因此這是最多ETF所使用的全市場指數類型。
這類的指數一般可涵蓋整體市場96%-99%的市值。(視指數中小型股的定義以及各市場流通性而定)
各全球指數系列對這類指數的稱呼如下:
*MSCI稱之為"Investable Market Index( IMI)"
*FTSE一般稱之為"All Cap"(其中最有名的就是VT追蹤的富時全球全市場指數)富時指數的本國英國的指數因為有特別的系列,稱之為"All Share" 。
(這裡也可看到同樣稱作All Cap,MSCI和富時指數中的意義是不同的)。
*標普稱之為"Broad Market Index" ( BMI)(但標普這系列的收錄範圍比MSCI或FTSE要大一些,包括一部分一般視為微型股的股票,所以可說介在(二)和(四)之間)
(五) 包括大、中、小型股,但還有數量和條件的限制:
例如美股的標普1500指數、台灣的台灣500指數、中國的國證2000指數等,雖然收錄了大、中、小型股,但還有設收錄公司的數字上限,降低了可涵蓋股票與市值,因此雖然也是可能用於指數化投資的選擇,但如果有其他前述收錄更廣泛的ETF可以選擇,就不用選擇這類。
三、結語:
在指數化投資時,在預定要配置資產的可選擇標的中,應盡量選擇市值涵蓋較多的全市場指數標的,不僅更能獲得整體市場平均、更分散的風險,也能降低周轉率和所造成的成本。
如果沒有適合的全市場標的,則可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只涵蓋大、中型股的標準指數,或更次之使用大型股指數。
不過有些特別以及成本合理的情況下,也可以用標準指數與小型股指數搭配來完成類似全市場指數的配置。
相關文章:全球指數與相關ETF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