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固定佔比指數的收錄規則和特色:以MSCI全球系列指數為例

近期(2021年11月12日)公布了11月底將要進行的MSCI系列指數調整中,台股在標準指數加33,但在MSCI小型股指數中,台股是加1043,竟然一次了減少33支成分股,這些股票有什麼問題嗎?還是不被看好?

主要因為MSCI系列指數,在指數收錄的常見三大類型中,是屬於「固定佔比」指數,而這次11月的半年度更新,會整體重新調整市值標準。本文即以MSCI指數為例,來介紹這種收錄方式的特點。

一、常見指數收錄的三大類型:

1、  定額:成分股數固定,例如台灣50指數、S&P500指數、道瓊指數(30)、日經指數(225)、滬深300指數。成員數目固定,因此指數成分股變化時,必然是有一進就有一出。

2、定質:符合某個標準的股票都收錄作成分股,所以不會有固定的收錄數量,這類大多屬全市場型指數,例如VTI追蹤的CRSP美國全市場指數、日本東證指數、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等。但也有少數非全市場指數,如EWX追蹤的新興市場的S&P Emerging Market Under USD2 Billion Index,只要符合所稱的小型股標準(主要標準是總市值小於20億美元)即可收錄。

3、定比:例如MSCIFTSES&P全球指數系列等。以指數收錄的流通市值比例來制定收錄成分股範圍,因此成分股數目也不會固定。以下會詳述這種收錄方式。


二、MSCI指數中的固定佔比收錄原則:

MSCI全球系列以及其子指數屬於等比類型的指數中,原則上製定了每個規模的股票在總流通市值中的基本佔比。

例如大型股為前70%、中型股為之後的15%,小型股為其次的14%。所以包括大中型股的MSCI標準指數的收錄範圍,就是包括整體市場的85%,小型股指數是14%,而整體可投資市場指數(Investable Market Index),就是收錄99%的流通市值。

但這個原則是用已開發市場為基準,再變化運用到新興市場中:

先看已開發市場,MSCI會把全球公司,依各公司「總市值」由大到小來排列,排列的過程中依照「流通市值」加總來逐漸填滿各區塊,例如,假如已開發市場總市值前1000名公司的流通市值總和剛好佔這些公司的70%,那這前1000家公司就定義為大型股,而第1000家的總市值,假如是300億美金,那300億美金就是成為大型股的最低總市值門檻。

(注意這裡排列大小順序是用「總市值」,但佔的位置大小是用指數收錄的「流通市值」)

之後以此類推,假如總市值第1001-1500的公司的流通市值剛好佔15%,那這500家公司就是中型股,而第1500家公司的總市值假如是100億美金,100億美金就是中型股(以及標準指數)的最低門檻。又假如排行1501-6000的流通市值剛好佔14%,那這6000支股票就是小型股,而第6000家公司的總市值如果是10億美金,那10億美金就是已開發市場公司,要收錄進小型股指數以及總體可投資市場指數的門檻。

但用在新興市場時,是把已開發市場的標準減半,也就是說以上面的例子而言,新興市場大型股的總市值標準就是150億美元,中型股在50億美元,小型股在5億美元,收錄的標準較為寬鬆。

以上講的是規模大小的收錄原則,不過一家公司股票即使符合上述規模大小的要求,還需要符合指數收錄的其他基本標準(最低流通市值、流動性、外國人可投資比例…等等)方可收錄。

二、應用於個別市場:

訂出全球已開發和新興市場的兩套市值基本標準之後,會套用在個別市場上,雖然用在個別市場時,仍會考慮個別市場股票市值狀況,來排列大中小型股希望市值佔比也是70:15:14,但仍會以上述全球的標準為主(但有一定的彈性範圍配合個別國家狀況),因此實際上,各市場指數中的大中小型股比例會因各國股票組成而不同。

例如在2021年10月底的時候,MSCI日本小型股指數的流通市值,佔日本整體市場指數的18.1%,超過整體已開發市場預設的14%,代表日本是小型股較發達的國家,反之MSCI德國小型股指數,只佔德國市場的10.1%,代表德國的小型股較不發達。


 三、MSCI成分股的變動:

1、季度調整:每年2月和8月的季度調整中,會依情況增加新的成分股,並且依當下的市值更動,來調整成分股的大小標準和位置(大、中、小型股)。此外為了避免過大的周轉率,會使用較大的緩衝(buffer)亦即不會在市值低於或高於門檻的時候就變更股票的位置,而是超過一個程度才會更改。

也因此相對而言,成分股變動的數量會比較小。

2、半年調整:

在5月和11月的每半年調整中,首先會依當下的市況,完全重新制定前述的各規模股票的大小標準

成分股的調整雖然也會有緩衝,但緩衝比例又比季度調整要小,因此更動的機率也更大。

------

四、小結:

如這篇提到的MSCI收錄股票機制運作,在這次11月的MSCI調整屬於的半年度調整中,台灣的小型股被大量排除,並非這些股票不符合指數基本條件或不被看好,而是很可能因為過去一季,已開發市場的股票上漲較多,造成全球指數中從大、中、小型整體市值最低門檻都提昇,而台灣的MSCI小型股成分股在過去一季沒明顯上漲,以致很多小型股跌出市值收錄範圍因而退出小型股指數。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