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資產配置中可以用現金(定存活存)取代債券嗎?

在資產配置中,可以使用台幣(美金)定存或活存(亦即現金部位)來取代債券作為低風險部位配置嗎?這是在近年來債券殖利率不高的情形下,很多人會問的問題。(最近因為股市動盪,高評等債券殖利率又更低了)

本文即從各種角度,來比較探討在低殖利率時期,在資產配置中債券與現金的優缺點。

請注意本文分析的是投資中的資產配置,日常用錢與急用金請務必放在常用貨幣的定存活存。

一、現金和債券的預期報酬比較: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有提到過,殖利率是估算債券長期報酬的最好指標(如果持有債券ETF就再扣掉費用率)。

而現金的預期報酬,則可以用現在的定存利率來估量。

正常來說,同一幣種中長天期債券的殖利率,會比沒有利率風險的現金(或極短期債券)要高,但也有的時候會相反,情況有以下兩種:

(一)市場機制,即殖利率倒掛:


因為特定的市場狀況,造成短期債券(包括定存等)的利率反而高於中期債券,即所謂的殖利率倒掛。雖然很多說法認為殖利率倒掛是未來經濟變差的徵兆,但這點其實是很不確定的。

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利率倒掛是因為各種可能的原因之下(例如最近因為武漢肺炎傳入美國,造成市場動盪,大家紛紛預期聯準會會大幅降息),市場上預期未來近期利率將會下降,這樣的預期才會造成中期債券殖利率低於短期。(同樣要避險,資金往中長期債券而不是往現金或短債去,推昇了債券價格)


但這種狀況下,假定真的如市場所預測,降息了之後,因為現金利率也跟著降下,殖利率倒掛就可能會逐漸恢復。

要了解當下的市場短期、中期、長期利率的實際狀況,以美元債券為例,可以去參考當下的各年期公債殖利,3個月期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大致可視為現金利率。

例如我現在(2020年3月9日傍晚)查詢,3個月美國公債殖利率是0.670%、5年公債殖利率是0.396%,10年公債是0.483%。即是在市場驚慌的狀況下,有債券殖利率倒掛的狀況。

另外美元現金利率也可以參考美元3個月Libor(倫敦隔夜坼款利率)


(二)特定銷售目的的優惠:



即使在市場本身的短期利率並沒有高過中長期時,還是可能找到比債券殖利率還高的定存,這在台灣的銀行中就很常見,一般是作為特定期間優惠活動。

這種優利存款的目的,主要是與其他家銀行競爭,並吸引更多的客戶將錢存入該銀行中。但也有兩種情況:

1、是需要新資金且短期的外幣高利存款,這種方案常常需要新轉入一筆台幣,在該銀行換成外幣才能承作,而且天期往往又不太長(從一週到幾個月都有),所以實際上對投資人來說,光是換幣成本(買賣價差)就已經把利息吃掉一大半,而活動結束後那筆外幣也不見得有好的去處,所以並不一定真的划得來。

2、是真的扣掉進出成本之後,還有夠多利潤的優利存款,比如一些台幣的優利活存、定存,或是真的期限較長、利息也夠高,不一定要新資金的外幣優存方案。

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期間限定,甚至一些活動在特定狀況下,舉辦方(銀行)是有權利更改或停止的。例如最近因為美國突然降息,台新Richart突然停止了1.7%的美金活存。也停止了一些定存優惠活動。

正是因為支撐這些存款活動的,背後仍然是實際的市場或政府決定的利率,銀行不可能長期以虧損的方式持續提供這樣的優惠。

---------------

綜合上述兩種狀況,雖然我們可以用目前銀行的存款利率,和債券殖利率相比,得出現金部位的預期報酬似乎還高過於債券,但其實這是很不一定的,當殖利率倒掛意味著的降息真的發生,或優惠活動結束的時候,定存利率很可能會比現在的債券殖利率還低。當然如果利率結果不變或反而上昇,定存最終就會優於債券。

而債券本身不論未來利率昇降,買入之後長期(約當債券天期)大約可獲得當下殖利率的報酬,甚至短期還可能再因利率下降而上漲,而定存利率一旦降下去,未來報酬就真的減少了。所以即使債券殖利率較低,也未必代表未來報酬會低於定存。

某方面來說,我們作資產配置就是無法預測市況與未來報酬,因此不太建議在特定市況下,因為預期未來的報酬高或低,就更任意改資產配置。


二、本身波動風險:


現金的波動風險一定比債券要小。

我們使用Portfilio Visualizer ,以同為美元資產的IEF(美國中期公債ETF)與BIL(美國1-3個月國庫券ETF,類同於現金)2008年-2020年的數字來比較(因為BIL是2007年才出的,所以從2008年開始比較)

IEF在期間的年化月報酬標準差是6.45,最大單一年度虧損是6.59%,最大整個波段下跌7.6%;BIL的標準差是0.31,最大單一年度虧損是0.13%,最大整個波段下跌0.42%。

上述的比較還是同為美元資產,對台幣使用者來說,如果是台幣現金,與美元等外幣債券相比,少了匯率波動自然風險又更低。

三、整體資產配置波動風險:


先進國家公債相對於現金,與股市的負相關度較高,因此大多情況下可以在股票下跌時,提供整體資產配置較好的保護,以下我們以60/40配置為例,用美股/美債/美元配置作比較。

從2008-2020年2月間,如果用60%的VTI搭配40%的IEF,得出標準差8.63,單一年分最大下跌15.02%,最大整個波段下跌25.62%。

如果用60%的VTI搭配40%的BIL,整體配置的標準差變成9.18,單一年分最大下跌21.55%,最大整個波段下跌29.83%。

由上可得,雖然現金部位本身風險和波動較小,但對整體配置而言,公債在資產配置中更能發揮減少風險的效果。


四、流動性與便利性:


正常來說現金的流動性要大於債券ETF,如果是在台灣就可以進行台幣或外幣的活存定存,隨時可解約不會損及本金,這是優於債券配置的地方。

不過如果是已經匯入美國券商的資金,放入如BIL這樣的類貨幣ETF則流動性和債券ETF差不多。如果是購買定美國的存單(以在TD Ameritrade為例),則流動性反而比較小,沒到期之前不能解約,只能在二級市場賣出,交易量和流動性就遠不如ETF了。

五、成本:


如果是在台灣進行台幣或外幣定存,定存本身沒有單次(雖然外幣有換匯成本)和持續性成本。

使用債券ETF持有債券有一定的買入成本(即使券商免手續費仍有買賣價差)以及持續成本(雖然目前在美國應可低到0.1%以下)如果直接買債券則無持續成本,但買入賣出成本較高。

稅務成本上,不同地區的債券配息有不同的稅務問題,美國的美國公債ETF為例,在TD Ameritrade和IB都會完整退回30%的預扣稅,其他地區的各類債券和ETF可進一步參見這篇文章

如果是在台灣的台幣外幣存款,利息的稅賦(可能會有所得稅或健保補充費)則是依個人所得狀況而定。

六、債券或現金的整體考量:

整體而言,想要在債券殖利率過低,甚至預期平均報酬可能低過現金的狀況下,用(類)現金存款部位取代債券配置是可能的作法。

現金的優勢主要在本身波動小、成本低、流動性一般也較大,如果以台幣現金配置還可以省下匯率風險。而在殖券殖利率低的時候也確實有相當的機會,獲得比債券還要好的報酬。

但需注意即使債券殖利率低於當下存款利率,也不代表未來報酬會低於定存,因為如果利率進一步走低時,定存利率會下降,短期的優利活動也可能消失,而債券反而大致上可在一定年分期間,保住買入當下殖利率的報酬。

其次,高評等債券因與股市較大的負相關,而具有較高程度度保護整體配置的效果,這點也是現金所無法達成的。

整體而言個人還是比較推薦在資產配置中使用債券,但在殖利率特別低的時候使用現金,或是債券現金各佔一部分,仍然是可能的選項,但無論如何選擇,都建議先要有一個長期完整規劃,而不是臨時看見市況變化,就想立刻作出更改,這樣對於長期投資是不利的,也不是一般資產配置應有的作法。

相關文章:債券失去保護作用?債券分散風險的正確認知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11 則留言:

御風 提到...

如果不保留現金,在台灣購入貨幣型基金我想也是比定存好點吧?

ffaarr 提到...

不會,在台灣能買到的貨幣型基金的費用太高,幾乎一定會輸給同幣種定存。

erclan 提到...

IEF殖利率如此低,是否會考慮資產配置增加黃金部位呢?

ffaarr 提到...

erclan:

黃金要放資產配置是可以,但是它跟IEF完全沒有可替代性。黃金(或是其他原物料)與公債不同,是高波動高風險的資產,要配置與否主要是另外的考量(與股市的相關度以及與通膨的相關度)。

Unknown 提到...

请问如果说配置中60股:20债:20现金的话,是否可行呢?那样的话应该能把报酬拉升至介于债卷和现金之间的个别报酬?我的小小看法是因为在某些时段,好比如果美联储接下来的升息,会打击债卷市场和股票市场(升息导致预算公司现金流折损),这时候的现金其实就能发挥作用?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有错误,想请教大大的见解。

ffaarr 提到...

各配置一半也蠻合理的,算是一種分散不同風險的方式。的確使用現金的考量就是有可能特定情況之下,股債表現都不好。但至於昇息是否一定會讓股債報酬表都差就不一定了,股票的變數很多,所以也可能短空長多(昇息短期對股市可能不利,但可能代表經濟好才昇息,所以股市還是可以漲),昇息大體上是對債券不利,但也要看昇息是在預期中還是預料之外,如果美國昇得是比預期要早或比預期多,那美元債券跌就很正常(不過通常美元會同步漲,抵銷一部分損失),如果最終昇息的時間幅度早在預期之中,那麼債券的價格已經反映這個昇息,就不一定會在真的昇息時再下跌。

Y 提到...

其實這個問題從我接觸etf投資就一直在心中了,不過最後我採取的是,不買債券,歐印spy or vti,剩下就保留現金在身上,以簡馭繁。對我而言,現金比較好運用。唯一的考驗就是下次股災來時,自己的耐受程度考驗了。

Ming 提到...

不知道版主有沒有看過Bogleheads blog的這篇文章
https://www.bogleheads.org/blog/2020/03/02/50-years-of-investing-in-the-world-part-2/
裡面有提到domestic bond may be the optimal fixed income option, 因為波動和報酬都優於全球債
然而台灣國債並沒有適合的標的,是否只能選擇定存或高利數位活存呢?
想請問版主的意見是什麼?
謝謝!

ffaarr 提到...

使用本地貨幣債券是很常見合理的作法(但是不是要全用本地債就不一定)主要考量就是匯率風險(不過要說「本地債報酬優於全球」,這個就不一定了,每個國家的債券報酬都不一樣,一定有在特定時間高於全球的,也同樣有低於全球的),但在台灣的目的確就是 因為壽險資金過剩(台灣人喜歡買一堆保障很低,保單價值很高的保險),導致整個債券市場(無論是公債、公司債)的報酬整個被拉低一大截,所以實際上的預期報酬常比定存和活存低,這種狀況下,需要台幣低風險部位,選擇定存或高利活存是合理的。 工具不發達也跟這個有關(以前有出台灣國債ETF,後來就不受歡迎而關閉了。當然如果要買國債還是買得到(可以在郵局買),但問題還是在沒太大好處。

Ming 提到...

謝謝回覆,因為找了一些資料大都建議低風險部位以本地貨幣為主,但在台灣沒有合適的債券工具下(因為我希望maturiy五年左右,台灣的定存最高好像只有三年),那麼把低風險部位換成美債然後拉高台股部位會是合理的做法嗎?
ex: 原本規劃的配置為
美國32非美32台灣16台灣債20
變成
美國12非美32台灣36美債20

ffaarr 提到...

一般不建議這樣作,因為股市風險才是最大的,匯率風險只是其次。

一般會建議債券以本地貨幣為主,是因為高評等債券本身的風險一般可能小於匯率(所以是不是要本地債也要看國家,如果是巴西、南非人這種本身公債是非投資級的情況可能又不同)所以比起分散債券標的,更重視匯率是合理的作法。

但你現在本來台股的比例就已經加重到股市的20%,我認為已經不少。現在等於是45%台股比台股的原比例2%已經是明顯成為「重押台股」。等於是把自身的股市風險集中在台灣這個較小的市場。如果未來台股表現很差,這個嚴重性遠比美元下跌的風險要嚴重。

以我自己來說,我是認為台股從2%加到20%已經有幫助減少台幣太強的風險(台股跟台幣有正相關) 但如果你還是很擔心台幣太強的風險想要以本地貨幣為主(建議實際去計算感受一下,而不是因為有人建議就這樣作),那目前一般的作法,就是把低風險部位配置一些台幣現金,搭配其他國家的債券,不建議再去動股市部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