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資產配置要考量的十八項個人因素

指數化投資資產配置的啟始,就是決定資產配置的方式。

資產配置雖然有許多共通的原理和資產特性。但最終要決定如何配置,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事情,要確保自身的資產配置符合自身的理財需求,並且能堅持長期投資,需要多方考慮自身的狀況,選擇適合的配置方式,並且在人生財務狀況有大幅更改的時候,作出配置的調整。

本文簡介選擇自身的資產配置內容時,應該或可能先考量的各種相關因素,雖非每一項都是必須要考量(要考量哪些也是很個人化的),或是立刻要考慮的,但建議應看看確認自己是否要考量這些因素。

一、資金用途和使用時間:


所有要進行投資的錢應先思考主要用途和可投資時間。例如30年後要用於退休用的錢和3年後要用於買房的錢需要有不同的配置,30年後才要用的錢可以承受很大的短期波動,但3年後用於買房的錢需要很高的穩定性。

除了使用時間的長短本身之外,使用時間的彈性以及使用錢數的彈性也要考量,同樣是大約5年之後要用100萬元,如果是非得5年整,非得用100萬不可,那可以承受的風險就比較小,但如果5年和100萬只是大概,花費的時間金額可以有較大的彈性,就可承受較多風險。

此外用途本身也影響到可能配置方式,例如預期還有10年在台灣買房的錢,可以配置一些台灣的Reits,分散一些房價大漲的風險。

關於這一點,詳細可參見之前的文章的探討。

二、心理上承受風險程度:



即使客觀理財因素都顯示自己適合某個配置,但個人心理無法承受該配置的短期波動和虧損,可能在嚴重下跌的時候影響到個人生活,甚至因而放棄原本的投資計劃,那也不是適合的配置。


因此在進行資產配置決策之前,需先用回測等方式,儘量確認配置在各種狀況下自己是否能承受,無法承受則最好換風險更小的配置。

心理承受風險程度可能和個人個性相關,也可能和對指數投資、資產配置的了解程度有關,如果是前者不一定能改變也不需要改變,後者則可以經由學習,更加強對自己選擇配置的信任程度。此外,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例如增加急用預備金的數量等,來處理心理上的因素。


三、年齡(預計退休時間)


年齡是很多資產配置書籍中提到的因素,因為愈年輕,未來收入,以及離退休時間一般愈長,所以相對而言可以承受的風險也較大。

但這部分其實最好不要簡單看年齡就決定配置比例,因為每個人的工作性質、預計退休時間和退休後收入狀況也不同,適合的方式也不同,一段以預計退休時間的長短來看風險承受度可能比較適合。


四、總投資資總產數:



投資資產總數愈大,可能需要顧慮的風險就愈多(實質的損失金額,以及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如果資產因為某種因素突然大量提昇(如繼承、中樂透),可能需要考慮改變配置比例。

此外,因為單次投資成本的考量,投資資金大的時候,很多地方(如匯費、手續費)會較資金小的彈性大,也因此較可能投資於較多的標的,反之,如果投資資產數還小,就適合較簡單的配置或標的,否則成本可能會過高。


五、投資資產與收入比例:



與四提到的相關,但不僅看投資資產的絕對數目,而是與目前持續收入相比,收入佔比愈高,代表未來可持續投入投資的比例愈高,可承受的短期下跌風險就愈大,因此相對而言可以投入風險較大的資產配置。


六、支出佔收入比例:


這與五相關,但更重視的是固定平均支出的部分,因為支出佔收入比例愈高,不僅可以持續投資的比例較低,也代表個人(家庭)的整體財務風險愈高,投資部分可能可以承受的風險也愈低。

一般而言,如果在支出比例在7、8成以上的情況下,可承受的風險較低,不僅配置風險不宜拉太高,也要準備較多的急用金。


七、投資以外收入穩定度:


如果投資以外收入屬於很穩定,例如公教人員,可以把未來的薪水視作某種類型的固定收益資產,也因此在投資方面可以承受較高的風險。


反之如果景氣會影響工作薪資,或甚至是以績效獎金為主,很不固定的業務工作,相對而言投資可承受的風險就會較低。

不過收入穩定還有另一個意義,有時候看起來單一而數字穩定的收入,不如想像中穩定安全。例如一個人在一家公司長期工作,看似薪水穩定,但萬一該產業不景氣,公司裁員丟了工作的時候,可能就會突然沒收入(其他同類型公司可能也不想雇新人),反之一個收入數字不穩定,但收入類型較多的人(例如,同時有幾種兼職收入和投資以外被動收入),反而不致於因為特定原因完全斷了收入。


八、是否有大筆的非流動資產或其他類別資產:

除了日常用錢、急用準備金和投資於金融商品的資金外,有些人可能還有一些大筆的資產。

最常見的就是房地產。在僅一棟房子自住的情況下,本身仍可能最大比例的資產就是房子和土地,這時考量資產配置的思考會和沒房的情況不同,而如果除了自住之外,還有其他投資收租的房地產,情況更不一樣,都要納入整體投資的考量,例如,已經有較多房地產,可能就不一定要多配置Reits,而是增加其他的資產,以避免房市波動對自身的風險過大。

又比如說,有人主要的資產是擁有一家私人的公司,那在金融投資的整體配置上,可能要持有相對少的,與經濟景氣相關,走勢較接近的股票,以免負擔太大風險。


九、整體家庭財務和資產配置狀況:



這點除了考量自身之外,進一步考量家中是否有其他的人提供經濟收入(通常是配偶),而對方的資產配置為何?

如果夫妻兩人,一個人心理上能承受比較大的風險,一個人心理上比較保受。這時,一個人投資的資產配置風險較高,一個人配置風險較低,也可以是另一種整體的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方式。

十、保險的狀況:


投資與保險需要互相搭配。 有適當的保險保障,雖然要付出成本,但可以應付可能的財務風險(包括對於自身家人的部分),並可能為有風險的投資配置背後提供一定的後援,(例如,在特殊意外之下,急用金會不夠用,但因為有買足意外險,所以可以不用急著賣出投資部位)讓自己的資產配置可以承擔較高的風險。

但到了人生某個階段(可能是老年),保費成本提高,對家人負擔也可能較少,可逐步讓風險轉為自負,這時資產配置也應有相應的調整。


十一、退休金狀況:


如果有年金型的退休金,包括勞保、公保、國民年金等,性質與固定收益類資產較為類似,因此與完全沒有這些年金的人相比,退休投資資產可以承受略大的風險。其中年金的數量也要和資產配置比較當作考量。


而如果非是年金型,而是預估在退休時會有一整筆退休金,也應納入整體資產配置考量,因為它代表剛退休的時候,不會立刻開始提領投資部位資產,反而是可能多一筆錢可以投入(雖然跟年輕時的投入方式一定不同了)這代表即使接近退休年齡,資產配置仍可承受較大的風險。

十二、負債(槓桿)狀況:

在負債(即使是利息不高的學貸、房貸)的狀況下,任何投資都等於是一種槓桿(借錢投資),首先應注意個人整體理財的的風險,這時能夠承擔的投資風險也會比較小。

此外,需注意在負債狀況下,「還債」本身就等於一種無風險的投資,報酬就是債務的利率。這種狀況下和無債務的人的配置考量可能就有所差異。


例如如果正負著1.7%的房貸,需要更認真考量是否要買殖利率扣掉費用後只有1.3%的債券ETF,還是應該拿這筆錢去還債,雖然配置債券的功能不只是看報酬,它還有在股票下跌時起保護作用的功能,但在有負債的情況下,就需要多考量一個資金成本的因素。

十三、理財目標是否不需承受可承受風險:


上述的各項,我們大多是以可承受的風險,而不是預期報酬,來當作是合理配置的基礎,亦即在各項因素的綜合考量下,承受可承受的風險,來追求較好的報酬。

但如果一項投資的目標預期報酬不高,是可以在較低風險的情況下完成,我們可以很合理地決定,即使可承受風險更高,我們也可以配置更低風險的配置,讓達成目標的機率更高。

例如,目標是10年後存100萬元,目前已有85萬元,只要年化2%的報酬就可以達成,那就不需要配置太高風險的配置,即可以很高機率達成理財目標。


十四、稅務:


因為國藉、收入級別等等的差異,不同地區、資產的投資報酬(資本利得、股利)可能會被收不同的所得稅費,這部分也需納入資產配置考量。

此外,萬一不幸過世後的遺產稅也會是個可能的問題,需要納入考量。(可能可以搭配保險一起考量)


十五、平常使用貨幣:



個人(家庭)花費中使用各種貨幣的比例,會牽涉到配置資產的幣種,如果用度幾乎以台幣為主,可適度增加台幣資產的配置(畢竟如果僅按股債市值比例投入全球股債市的話,台幣資產比例不高),以減小台幣過強時虧損的風險。

但如果平常就使用其他幣種的比例就很高,例如常要出國長期旅行等,則配置各種外幣的比例較高也比較無妨,在使用不同幣種的過程中即可以逐步抵銷一部分匯率風險。

可參見:資產配置中的貨幣配置風險考量

十六、是否有本土或特定標竿偏好:


從這裡以下的三點主要是個人偏好問題,有些偏好沒有一定對錯(但也有不適當的偏好,需要儘量避免),但資產配置的特性愈符合自己的偏好,會讓自己的投資更容易堅持下去。

指數投資者會希望自己的報酬接近於指數平均,但要接近哪個指數就見仁見智,最一般合理的是全球股市指數,但也有人會偏好用台灣加權指數、S&P500指數來比較,在這種情況下,作出略偏重特定指數的配置(但單押特定國家指數就不宜了)也還是合理的作法。


十七、喜好簡單或較複雜:



有的人喜歡比較簡單,有的人喜歡比較複雜的配置,這部分沒有一定的對錯。簡單也可能反而有較好的結果,複雜的配置也有可能在一些狀況下發揮效用。

所以要持有多少種類的資產,可以看個人意願喜好而定。這部分也和想要花多少時間心力在投資上有關,雖然長期資產配置投資,花的時間基本上都不會太多,但複雜的配置不論還擇標的、買入、賣出或再平衡,都需要較多的心力時間。


十八、個人偏好資產配置策略:



資產配置雖然都基於馬科維茲的基本理論,亦即配置不同走勢的資產,降低整體資產的風險。

但實務上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或作法,例如大方向上要完全要市值加權、要用經濟數字加權、要用風險比例加權、還是推薦簡單的股債6:4等等,細部配置上更是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有些看法策略可能已被證實錯誤或無效,但有些看法策略則尚無法確證為合理或不合理,在充分閱讀理解之後,選擇合理,且自己最相信能接受的作法,是資產配置投資可以長期延續維持的重要因素。關於一些資產配置的方式策略,之後也會再介紹。

---------

整體而言,指數投資資產配置雖然是相對簡明的投資方式,但要考量的個人因素很多,因此不宜把其他人的配置簡單當作明牌就照樣買入。

不過,本文雖然列出很多要考慮的點,但如果全部都得想得清清楚楚才開始,可能也太過困難,如果一開始無法都顧到,先考量一部分因素之後,從最簡單的股債配置開始投入,並在投資過程中逐步思考,再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的各種變化,依各項理財因素,調整自己的配置,也是可能的作法。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7 則留言:

我很好~ 提到...

很喜歡你的文章 謝謝你分享這麼多

ffaarr 提到...

謝謝

possessI 提到...

謝謝 很棒

HH 提到...

想請問一下 我有點不太懂下面這一段的意思

在負債狀況下,「還債」本身就等於一種無風險的投資,報酬就是債務的利率

可以稍做解釋嗎🙇🏻‍♂️ 謝謝

HH 提到...

閱讀您的文章收穫真的良多!謝謝🙏🏻

ffaarr 提到...

HH:

例如如果借了利率1.5%的房貸,這時如果拿出10萬元來,提早多還10萬元的房貸,就可以減少每年1.5%的貸款利息,也就是一年會少付100000*0.015=1500元,所以就相當於把這個10萬元投資到一個保證每年獲利1.5%的投資上面了。(也是一年會獲利1500元)

HH 提到...

了解!太感謝了🙏🏻一點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