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什麼是權重上限指數(Capped Index)?

在指數投資中,我們一般推薦市值加權指數,該類指數依照總市值或流通市值來決定成分證券的比例,但這類指數可能造成單一類型或個別股債的比例較高。

在台灣最多人關注的例子,莫過於近年來在投資台股ETF時,擔心台積電所佔比例過重。另外在投資新興市場時,也有人擔心中國佔比太高也是一例。

權重上限指數(Capped Index)便是為了解決此類問題而產生的指數編制方式,藉由制定特定證券類型的上限,來處理
資產過度集中的問題,並能符合各國的相關法規。

一般如果在指數或ETF的名稱中看到Capped或是類似50/25 這樣的名稱,就是所謂的權重上限指數,但也有些不會在名稱中顯示。

本文即介紹這類指數的產生背景、類型、運作方式和優缺點。


一、各地基金相關法規對權重限制的規定與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權重上限指數產生的重要背景,即許多國家地區對於包括ETF在內的共同基金,制定了需要分散持有證券的規則:

(一)、美國對於RIC的規定:

美國規定美國的RIC(Regulated Investment Company、受監管的投資公司,大多數ETF屬之,大多共同基金也是)規定每年每季終了之時:

1、單一發行機構的證券不能超過25%的上限,政府機構發行證券或以及其他RIC除外。




2、其中至少50%必須是:現金、政府機構發行證券、其他RIC,或只持有5%以下,且未超過該公司10%投票權的證券。
(第2點簡單地說就是:所有政府以外,佔ETF資產超過5%的發行者證券不能超過50%)

也因此各主要指數都制定了相關的權重上限指數,有些ETF為了此規定,就改採用權重上限指數。例如,
EWT這支美國最大的台股ETF,在2016年的時候,因應台積電在MSCI台灣指數中超過了25%,因此為了符合美國規定,將指數從MSCI Taiwan Index改成有權重上限的MSCI Taiwan 25/50 Index。也因此台積電的的持股會在25%上下。


(二)、歐洲對於UCITS的限制:


歐洲大多數的ETF都屬於UCITS(Undertaking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of Transferable Securities,或譯作可轉讓證券集合投資計畫),歐盟對UCITS中單一發行者證券的限制原本較嚴格,但後來逐步放寬,目前的限制是最高單一發行者的證券不超過35%,次高單一發行者的證券不超過25%。


例如英國上市,愛爾蘭發行的台股ETF ITWN(iShares MSCI Taiwan UCITS ETF)採用的就是對應此規則的MSCI Taiwan 20/35 Index,台積電的成分就會被限制在35%以下。



(三)加拿大相關規定:


在加拿大,原則上共同基金不能持有單一證券10%以上,但後來指數基金(含ETF)已經有放寬這個規定。


在2000年前後網路泡沫時期,加拿大的北電網路(Nortel Network)股價瘋狂大漲,市值達到當時S&P多倫多300指數(S&P/ TSX 300,即現今的多倫多綜合指數的前身)的1/3以上,讓很多基金難以遵守相關規定。


也因此在2002年時,誕生了多倫多綜合權重上限指數(S&P/TSX Composite Capped Index)這個權重上限指數,限定單一證券持有不得超10%。許多不論是主動或指數型基金,都改以它為基準指數,後來北電經營不善先是大跌最後倒閉,但很多加拿大ETF仍然繼續採用此上限指數,不過目前最大的 加拿大皇家銀行也不過是6%多的比例,因此目前實質上和它的母指數S&P/TSX Composite Index完全沒差別。



(四)台灣相關規定:

雖然台灣的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中,有規定共同基金持有單一證券不得超過總資產10%以上,但也有提到指數型基金和ETF為了追蹤相關指數,可不受到此規範規定。

後來台灣證交所ETF的相關規則,另訂了單一標的不能超過30%,前5大標的不得超過65%的規則(參見此)但實際上早期的如0050等ETF並未符合該規定,也未改為權重上限指數。

不過也有不少新出的ETF,例如兆豐藍籌30、第一金工業30、元大台灣永續等ETF都採用了權重上限指數以符合這項規定。



二、權重上限指數設定的上限類型:


(一)證券權重上限(Security Capped)



以單一證券(如個別股票、債券、存單、票據等…)作為權重限制的單位,是常見的上限類型,但目前較多指數為類似的下列第二種方式取代,參見下一段。


台灣指數公司發行的「台灣50權重上限30%指數」即屬於此類型,不過目前沒有ETF追蹤這個指數。



(二)發行者權重上限:(Issuer Capped)



因前種方式限制單一證券的方式,有其不足之處,因此發行者權重上限指數更為常見。


因為同一家公司或機構可能會發行好幾支證券,尤其在債券指數中更是如此,所以如果只訂單一證券的上限,無法有效管理單一信用風險過高的問題,因此把同一個發行者所發行的多筆券都算在一起訂出上限。

這點雖然大多情形下在股票指數中不成問題,但仍有一家公司發行多種版本股票的情形存在,也因此目前較多的權重上限指數,直接以發行者而非單一證券作為限制方式。


前面提到的MSCI Taiwan 25/50 Index即屬於此類型。全球債券的ETF BNDW所追蹤的全球總體債券指數RIC權重上限指數,亦屬於此類型。




(三)國家權重上限(Country Capped)


在特定區域或類型指數中,為避免單一國家的權重佔比過高,而採用國家權重上限,這部分尤其在希望能分散個別市場與匯率風險的新興市場、邊境市場等股債指數中較為常見。

例如:台灣發行的國泰彭博巴克萊新興市場5年期(以上)美元息收投資等級債券基金,所追蹤的Bloomberg Barclays EM USD Investment Grade ex China Coupon 5.5% 5Yr+ 10% Country Capped Index,就限定單一國家債券不能超過10%。




(四)產業類別權重上限(Sector Capped)


因為不希望指數過度集中於特定產業,因此訂立單一產業別的上限。


依不同的指數系列可能採用GISC (MSCI或S&P,參見綠角的文章) 或ICB(富時)的行業大分類或子分類。


例如台灣的復華1-5年高收益債ETF,所採用的指數:Bloomberg Barclays US High Yield 1-5 year ex China 500mln 10% Sector Capped Index)就是限制單一產業債券不能超過10%。

需注意這裡指的是限制單一產業比例的指數,與單一產業指數中限制發行者權重上限的指數不同。


三、權重限制的方式:



(一)、單一項目、類別總權重上限:

最常見的上限規範方式,例如規定任單一證券(發行者、國家、產業)不能超過指數的15%。


(二)、前幾項目總權重上限:


除了單一項的限制之外,也可能對次高比例類型或
數個佔比重較大的證券比例限制,規則可能較複雜。

例如富時台灣RIC權重上限指數(FTSE Taiwan RIC Capped Index),為符合RIC規定,就規定除了單一成分股不能超過25%之外, 所有超過5%的成分股總和不能超過50%。

又例如我們之前介紹的費城半導體指數,就是限制任一成分股不超過8%,而且依此規定而到達8%的成分股不能超過5支,前5大成分股以外(即第6大之後)的成分股又被限定(在前幾成分股多出來的部分分配之後)不能超過4%


四、權重上限指數實際運作方式:以MSCI指數為例


在MSCI系列指數中,每一個權重上限指數會有一個母指數(Parent Index),亦即完全以流通市值加權的指數,權重上限指數會由母指數加以調整。

如果母指數中,有超過上限規則的部分則會減少持有證券,減少比例(如果限制的是一整個國家,裡面有很多成分股)也是按照各成分證券的流通市值。而減少持有的金額比例會再依照市值比例,分配到其他的成分證券中。


指數每季會調整一次比例,但如果兩次調整公告日之間,比例超過特定比例(每個指數都會設定一個上限),也會及時調整,而期中母指數如有任何變化(如有大型股票IPO,或有成分股下市)權重上限指數也依規則加入並符合上限規則。

特定的權重上限指數,為了怕每季之間波動過大造成常常超過該指數限制,因此特別設立了「緩衝」(buffer),例如為了美國RIC規則而設的MSCI 25/50系列指數,就對所有的條件都設定了10%的緩衝,因此在每季的指數調整公告日中,任一資產超過22.5%,所有超過4.5%的資產總數超過45%,都會視為超過限制而按上述方式調整。



FTSE或S&P系列的權重上限指數運作方式也很類似,其中FTSE系列也和MSCI部分指數一樣會設立緩衝。


五、是否要選擇權重上限指數: 


(一)權重上限指數的優點:

1、指數不會偏重少數公司、地區或產業,而較能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

2、符合各地的法規(不能完全算是優點,而是必須如此) 



(二)權重上限指數缺點:


1、所追蹤ETF獲得的報酬並非市場平均報酬。


2、因為無法完全按照成分股(債)漲跌調整比例,每季在調整時,常會需要賣出買進證券以符合指數規則,因此周轉率會變得純比市值加權指數一些要高一些。(但實際上一般不會差太多,例如採用25/50指數的EWT,2019年的周轉率是7%)


整體而言,如果有類似標的可選擇的情況下,指數投資者要選擇純市值加權,或是權重上限指數都算是合理的選擇,可依照個人對於指數投資的偏好來選擇想要投資的ETF。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相關文章:如何選擇適合的指數來進行指數化投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