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應該只押美國股市呢? |
但基於指數投資和資產配置的原則,並不贊成這樣的配置方式。(如果本來就不認同這兩大原則,認為能自己靠自己主動投資,藉由擇股、擇時、擇市場而獲得超額報酬,那當然可能會和本文看法不同)
指數投資的原則,是一方面不特別看好或看壞一個個股(不是說沒有好公司壞公司,而是好公司不代表未來高報酬,壞公司不代表未來報酬低),所以買下整個市場,把非系統風險消除,獲得市場報酬和風險。這個道理,放大到一整個市場亦然,因為無法有效預測未來哪個市場比較好,所以買下所有市場,再根據下述資產配置原則來分散風險。
資產配置的原則,配置相關度明顯低於1的資產,減少個別資產或市場的波動造成個人整體財務上的風險。
基於這兩個原則,股市只單押美股是不合理的。
以下進一步從曾看過單押美股的相關理由進一步討論。
1、美國是全球經濟和金融的龍頭,美股不好,全球股市也不會好:美國的確對全球經濟股市的影響力超過任何一個國家,美股不好,全球股市不會太好沒錯,尤其到了本世紀,各市場之間的相關度比上世紀要高。
但首先,這不代表美股未來績效一定會比全球股市好。
美國已經是全世界經濟龍頭幾10年了,光從過去10年看起來,也的確美股表現在全世界幾乎是一支獨秀,但如果回到上一個10年,美國的績效在全世界各主要市場區塊可是排倒數的。這代表就算美國是龍頭,還是可能股市表現不如其他市場。
其次,這裡並不去預測未來10年、20年美國或非美國哪個績效會好。重點是儘管全球股市常常一起跌,但每次熊市的時候每個市場下跌的幅度都可能不同,有時美股跌得多,有時是歐澳遠東或新興市場跌得多,每次牛市各市場漲幅也不同。正因為走勢不同,相關度低於1,同時持有仍然分散風險,這就是資產配置的原則。
2、美國很多大型跨國公司,營收來自全世界,投資美國就等於分散投資全球。這點其實很多國家的龍頭股都有類似狀況。比如日本、荷蘭、瑞士等也都是,但不代表投資這些國家就等於分散投資全球。
據估計美國公司營收佔了全球公司的40%左右(美股市值也差不多41%多,比例相差不大),而美國企業營收,大約有50%來自海外市場,這的確有分散部分風險的效果沒錯,但相較於真正的全球市場來說,就是一個偏重美國市場的配重。因為美國並沒有佔全球市場的一半(美國GDP大約是全球25%左右)如果有其他理由作出偏重美國市場的配置當然也行,但不能假定買美國就等於買全球市場。
3、美股是全球最大股票市場,投資持股已經夠分散:的確美股因為市值高,股票數量多,提供的分散夠多,只投資美國3000多支股票(這裡指指數中收錄的股票數)對於資產分散程度的傷害,遠比單押其他國家要小。 但分散在3000多支股票,跟分散在全球1萬多支股票,哪個比較分散?哪個更符合資產配置的原則?因此,如果沒有其他的理由夠充分,我認為它始終是相較全球股市「次合理」的選擇。
4、美國經濟比其他國家好,因此未來股市報酬也會好:
首先,經濟比其他國家好,是近幾十年到目前為止,未來如何並不確定。
其次,經濟成長不等於股市好壞,真要比經濟成長,很多新興市場國家近年的成長都高於美國,但股市表現卻不見得好。
而雖然的確長期來說,未來經濟好壞的確會影響股市長期報酬,但如果市場上大家都認為美國經濟未來會比較好,股市也比較穩,那大家就會買美股而拉高它的價格,進而降低了未來的報酬。這時,除非你有能力比市場上大家(美股的主力是法人不是一般散戶)都看得深看得遠,認為市場對美國經濟的看好度還不夠,價格還是相對其他國家股市還低,那麼你買入的理由就合理,如果美國未來經濟真的被你說中,比市場預期得還好,你就有機會獲得比較高的報酬,但反過來,也可能未來美國經濟其實不差,甚至還贏過其他已開發國家,但卻因為比市場預期還差,造成美股的報酬反而較低。
5、從過去數字來看,美股的波動風險低於其他股市版塊(例如歐澳遠東或新興市場)因此不需要分散:
雖然過去數字反映的風險不代表未來,但的確值得參考,不過這也只能說明,只投入歐澳遠東,或只投入新興市場,風險很可能都大於只投入美股,但不能說明投資全球股市的風險也大於美股。
如果略了解資產配置原理,應該知道雖然債券風險小於股票,但全押債券的風險,會高於債券中加入低比例股票的配置,以此可以看出資產配置的效力,可以配置出比純低風險資產波動還低的效果。
因此,雖然也許美股波動低於歐澳遠東或新興市場,但當三個市場加在一起,彼此走勢不同,還是比只持有美股能降低風險。
6、近50年來美股表現優於全球股市:50年已經算是較長的時間,也的確近50年美股優於全球股市。但實際上拿過去50年去預測未來績效,並沒有想像中可靠。
如果把這50年的最後的10年拿掉,前40年美股並沒有優於全球股市。所以如果回到10年前(剛經過10年美股表現差的時候),這個理由就不存在了,結果接下來10年美股表現特別好。又回到20年前(美股剛經歷大多頭),這個理由又存在了,但你這時重押美股馬上會遇到網路泡沫,美股大輸全球。雖然說金融市場「回歸均值」不是必然存在,但有時候的確存在,因此看近期(就算這個近期是50年)績效來選市並不是一個好方法。
7、柏格贊成只投資美股:柏格這樣建議雖然也是有看好美國的成分在內,但柏格是美國人,他建議主要也是提供美國人,美國人投資本國股票不需要負匯率風險,投入成本又最低,再加上美國市場夠大,至少有相當的理由這樣做。但對台灣投資人來說,除非自己生活在美國花美金,不然重押單一國家,把匯率風險集中在美金,都不是那麼合理的作法。
8、巴菲特說買S&P500 指數基金退休即可:類似於上,巴菲特說的對象是主要是美國人。而且他自己的波克夏其實也不是只買美股。
9、墨基爾曾說中產以下可以只投資美股不一定要分散:但主要是早期沒有一支方便的指數基金或ETF可以投資全球,且也是以美國讀者的角度所說。
整體而言,美股目前佔全球股市市值約42%,指數市值約54%。(參見這篇文章)一個進行指數投資,作資產配置的投資人,要選擇在股票配置部分配置多少美股,也許可以因為個人資產配置策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要完全單押美股,如上所述並不是一個合理的方式。
相關文章:壞公司的股票未必是壞投資,市場和產業亦然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33 則留言:
研究顯示當分散超過500檔證券後,再更分散的效果就已經微乎其微了。目前證據顯示當系統性風險來臨時,分散到美國以外的地區只會讓整體投資組合跌的更多而已。
張先生你好,想請問目前證據是指什麼,最近10年的表現嗎?如果有看到2000-2002年的美國熊市,就知道在股票部位如果持有全球股市會比只持有美股好很多。如文中所說,美股最近10年表現很好,所以你拿這個資料去看當然是只持有美股會很好。但不代表未來也是。
當然是拿最長的股市資料來看,每次下跌八成都是美國以外的股市跌的更多,納入美國以外的股市就算增加了報酬也只是用更大的下跌風險來換的,其實並沒有多大的益處。另外美股與美國公債的負相關性最強,一旦納入了國際股市資產配置的效果立減。
最長的資料是多久?8成又是指哪幾次?納入海外股的重點不是報酬多,也不是美國以外的波動比美股小。而是「美股加上美股以外波動會比美股小」。你如果是美國人只用美金,只買美股和美國公債算合理因為少一個匯率風險。但對台灣人來說,本來就沒有非得只買美國公債。「效果立減」請問是哪段時間的數據?立減的判準又是什麼?
1、從1997年開始算,除了2002年的下跌以外,只要該年度股市有下跌,則國際股市都跌得比美股多。
2、"美股加上美股以外波動會比美股小"->我沒有看到相關證據。
3、「效果立減」從1997年開始算,立減的標準為"最大下跌幅度",納入國際股市越多"最大下跌幅度"越大。
你說「最長」,可是主要是近23年的資料,所以我這邊再提供更早的資料補充,
美股下跌時,其他地區股市的部分,歐澳遠東指數成立於1969年,所以最晚1970年就有完整的數據(新興市場上世紀市值還太小影響不大),。從1970年開始,sp500下跌的年分有:
1973年S&P500下跌17.37%,歐澳遠東下跌16.82%。
1974年S&P500下跌29.12%,歐澳遠東下跌25.6%。
1977年S&P500下跌11.5%,歐澳遠東上漲14.61%。
1981年S&P500下跌9.73%,歐澳遠東下跌4.85%。
1990年S&P500下跌6.56%,歐澳遠東下跌24.71%。
1994年S&P500下跌1.54%,歐澳遠東上漲6.24%。
在6個美股下跌年分中,歐澳遠東以外有5個年分跌得比較少,或甚至是賺的。也很明顯那幾次最大下跌幅度一定會比只放美股要小。
上面還沒計1987年的美股大跌(因為該年美股最終還是漲)那年美股是最終
2.03%,歐澳遠東則是23.18%。
「波動比較小」。可參見這個圖,https://imgur.com/a/yZT9sbP
且需注意這些都是以「美元」來當基準,美股等於沒有匯率波動,在標準差上還佔一些優勢。
請問更早的歐澳遠東指數哪裡還查的到?「波動比較小」的圖如果拉到2009的話還會是如此嗎?說不定波動反而會變大?
早期的資料在這: https://www.brighthousefinancial.com/content/dam/brighthouse-financial/public/pdfs/shield/Select-Historical-Index-Sales-Idea.pdf 拉到2009我認為應該不會改變這個這個結論,畢竟前面資料是30年,後面還有2002那一波股市走勢差異,不會因為2008一次熊市就改變。不過我手上一時沒有最新版本的資產配置書籍,一時還找不到完整的資料。
感謝提供,1997以前歐澳遠東指數的資料似乎很難被找到,如果也有那時美國公債指數的資料那就能夠看出納入此指數到投資組合中是否真的有效了。
公債指數不一定有,類似的10年公債年報酬雖然一時找不到,但資料應該是有的可能要再找看看一些書有沒有,真正比較難的可能會是可以用來比較的,非美國先進市場公債的報酬。
想請問你建議美國股市vs美國以外的占比多少?
Clara:目前指數流通市值美股佔約57%(如果只買一支VT大概就是這個比例),如果是股市總市值美股大約是45%,這是兩個可以參考的數字,當然如果有其他自己覺得比較合理的比例安排(例如我自己是台股比例有提昇,其他再用總市值估計,所以美股佔我的大盤股投資大約35%,又如綠角大是採用4大區域各25%,所以美股是25%),只要不是過度單押一個區塊我覺得都是合理的。
感謝你這麼詳盡的資訊!我打算將美股佔比調降至至33%
請問若依目前全球指數市值來配置ETF(Ex: VTI,VEA,VWO)比例,那之後是不是就不應該執行再平衡? 因為ETF漲跌幅會自動追蹤指數佔比變化,固定對一個比例再平衡反而沒有追蹤當下的指數變化。個人認為這樣比較符合被動投資的理念,不知這觀點是不是有盲點?
XXX: 其實兩種作法都合理及合乎被動投資的理念。因為所謂被動投資其實包括指數投資和資產配置兩部分,以指數投資的角度,按市值比例投資即可,以資產配置的角度,不同的資產類別之間,要依漲跌偏離作再平衡。所以如果把全球股市當一個資產配置區塊,那的確不同地區股市就不需要再平衡。但如果把不同區域(美國、非美已開發、新興市場)當作不同的資產配置區塊,那決定特定比例之後再平衡就是合理的作法。
的確以資產配置的角度思考是個理由。不過這幾個區域的股市相關度都接近0.9,我是看成同類型的風險性資產。扣除本國的股市配置比例常會比較高的合理作法,如果其他區域分配比例和真實全球市值比例差異過大,我個人是覺得比較像是主動的區域性選股。就像有人可能會把股市資產配置分成50%成長股50%價值股,或是按各個不同產業區塊(能源,科技,製藥,零售....)自訂比例配置不同區塊資產(股票)比例,這些配置常會被認定為主動式投資。在此看來,被動投資在資產配置這塊多少會涉及價值觀或風險偏好度的主動選擇,這點也常被拿來批評被動投資的理念。感謝版主熱心回覆。
Ben: 本世紀的確相關度接近0.9,不過上個世界曾經相關度比較低(所以很多資產配置的書會用這些區域當例子分析)。這部分我覺得「被動資產配置」還是明顯是主動投資的主要差異,在於這樣配置是以特定的理財目標為取向,還是主要以「想獲得高報酬」為目標。例如很多人會特別搭配Reits作為一個區塊,但reits ETF實際上就明顯是所謂的「單一產業股票ETF」,不過只要搭配的理由(與股市的相關度和與通膨的相關度),而不是認為它會報酬比較高(例如很多人現在重押科技股就是「看好」,重押能源股是「抄底」,想的是更高的報酬,那就很不同)我認為都是合理的資產配置的一環。同樣的分配區域比例並再平衡的目的,是在避免個別區域佔比過大而風險過大,我認為也是合理的資產配置的一環。其實把類似的事物放到債券就很明顯了,大多數人在配置債券時幾乎一定都有「選擇」(實際也並不存在真正的「總體債券ETF」)先不說很多人只使用「中期美國公債」,這只是債券中的一小部分。就算是bndw這種全球債券ETF,首先就排除了「非投資級債券」,再來又排除了「通膨連動債券」、再來還排除了「特定幣種的投資債券」,然後又排除了「免稅債券」(主要是美國市政債),最後是選擇了「美元避險」,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按市值投資而已。再說VT就算是買VT,其實它首先排除了A股的75%流通市值(目前收錄市值比只有25%),然後也排除了邊境市場股市,但我們還是鼓勵大家可以使用VT。所以資產配置是必然有選擇和排除在內。我認為那些批評是先假設有一個其實並不存在,只是他們想像的「被動投資」,然後再拿那個當標準來作批評,不是很有意義。
綠角的配置一直爭議很大,因為那樣的配置過去10年來績效真的慘。理論上行得通實行起來很難。
輸10年之後再來就算均值回歸,起跑點已經輸一大截,很難趕上。
買個VWRD就好了吧,也不用在意美國佔多少,最好是不要刻意減持美國。巴非特說Don't bet against America.(不要看衰美國)。雖然美國可能會摔跤幾次,但看看你每天打開電腦用的作業系統,瀏覽器,找資料、看影片、拿起你的手機,八成都是美國來的。
還有,歐洲有什麼好期待?每周工時要掙35小時的地方是能生產出什麼?特斯拉的Elon Musk說"Work every waking hour."(每個醒著時刻都要工作) 亞馬遜的Jeff Bezos說"Work-life balance is a debilitating phrase."(「生活與工作平衡」是個令人失能的用語)。我們不怕聰明或努力的對手,怕的是聰明又比你拼命的對手。
跟世界其他地方比起來,美國比較多這類的工作狂和天才,它強是有原因的。
投資全球或許有必要,因為Charlie Munger說過最強的公司可能不在美國(他認為可能在中國),但是「刻意減持美國」倒不見得是好事。
swanfreak:
買VWRD沒問題,但四區域平衡是為了特定的配置目的我也覺得沒問題。如這篇所說,因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理由看好美股而單押美股才是明顯有問題的。
可以想一下如果你回到2008或是2010,那個過去10年美股輸歐股的時候,你會覺得歐洲有什麼好期待嗎?(或者改說美國)會說美股過去輸10年起跑點已經輸一大截,所以很難趕上嗎?你提出的看好美國理由都是一些早就如此的,我想2000年的時候也不例外,那時一定也很多人拿這些理由看好美國,不過接下來迎來的就是10年最差的績效,2000年代時美國人並沒有特別不勤奮,歐洲人也沒有變勤奮,但市場表現就是歐洲贏美國。我2007年剛開始投資的時候,所有的基金討論區只要有人問美國基金,一定被取笑或勸說不要買,新興市場當然最紅,但日本歐洲基金也有一定熱度,因為大家都只看過去近期績效,就覺得可以預測未來也是如此。
F大你好請教一事,我最近要調整各區域ETF的配置比重,所以想先查詢彼此的相關係數來參考,請問資料要去哪找呢?謝謝
要比較明確的數據,可以使用portfolio visualizer找相關區塊的美國上市ETF來配置,不過就比較法辦法有超長時間。
了解,謝謝f大的提供
感谢你的看法和文章,受益匪浅。可是 我想知道拿去过去十年 美股报酬率不及其他国家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我看了标普五百,STOXX 600和FTSE 100/300, 发现1990到2000 标普五百跑赢其他两个,2000年后的十年三个指数差不多,2010年后的十年,还是标普跑赢了。如果你还说单独看不是这些大市场,是例如阿根廷,韩国的,我就不清楚了。但绝大部分不是追踪美股的ETF,都不会只追踪一个国家,而是那个地区。例如如果今年马来西亚股市好,跑赢了标普,但是韩国的 日本和中国的没有,那亚洲指数基金也不会跑赢标普。谢谢!
Marg:我應該沒寫說過去10年輸,過去10年美股是贏其他國家的(1990-2000也是),但2000後的10年美股是輸給其他國家的(對歐洲是小輸,對新興市場是大輸,所以整體還是輸很多,另外1980-1990也是輸)
不好意思😅 打错字了。不是过去十年,是过去五十年。同意2000年到2010年 美国股市跑输新兴市场,例如恒生/中国,台湾和印度股市。但是标普500并没有跑输英国和欧洲。我看的是FTSE100和STOXX 600,他们都跌的比美股惨一点,但都是跌。
还有很感谢你blog里的文章!非常有帮助!
我还有一个问题 如果我只是基金定投的话,如果每个月投放的钱是一样的话,我2000年到2010年投资的美股,会比同一时期投资新兴市场差吗?因为定额定投,所以我的风险已经被分散了?然后当标普从底部回来到一半的时候 我已经算微赚了。当标普恢复到原来高度的时候 已经有赚到钱了。那这样子的话 是不是风险进一步降低?也不一定比新兴市场基金盈利来的少?
Marg:1、過去50年確實是美股贏美股以外沒錯,我文中寫的是,如果回到10年前就會發現過去40年是美股輸。2、一般是看msci指數,因為它都是美元計價為主,所以會把匯率問題一起考慮。2000年到2010年的STOXX 600(歐元計價)和FTSE100(英鎊計價)我沒仔細算,的確有可能還小輸S&P 500。不過這個期間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從1左右大漲到1.4左右,所以投資msci歐洲指數還是明顯會贏msci美股指數或s&P 500。(只比英股和美股哪個高就不太確定了,因為這期間英鎊對美元只有小漲)
3、定投風險會比較小,也會在先跌後漲的市場讓表現變好(但我看了S&p500那十年的均價,應該到2010年還是小虧或幾乎沒賺),並拉近兩者的差距,但這個期間新興市場實在贏美股太多了,所以整體還是很難贏。(新興市場定投報酬率會略低一點,但還是明顯大賺100%以上)
明白!谢谢!🙏
F大你好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國際股市長期很難勝過美國市場,因為越優秀的企業為了取得更好的資本與估值,越會傾向在美國上市,而創新通常會破壞舊有的價值,因此從成長性及此消彼漲的角度來看,美國市場相對更有潛力。
想請問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Hong:
1、首先你要弄清楚一般買的「美股」不是用「上市地點」來區分的,而是用企業的實際經營地點來區分的。 例如,VTI之中並不會收錄在美國上市的非美國公司股票,反而可能是收錄在非美股的VXUS,或其他個別國家股市的ETF。所以你的「優秀企業在美國上市」這個觀點不足以支持美國市場較好的論點。
2、即使你說美國企業更有潛力這點是真的。你要先確認你說的美國有潛力是只有你一個人(或極少數人)知道的秘密,還是這其實是市場上大家都知道的,如果是前者,那的確有可能為未來的美股帶來較好的報酬。如果是後者,一般人都能知道,那現在美國股市的相對價格就會高過非美股,進而壓低抵銷所謂更有潛力帶來的優勢。所以並不會因此帶來美股有較好的報酬。
原來如此,感謝解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