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樣追蹤標普500指數的VOO超越了老牌SPY,成為全球最大的ETF,在美國和全世界,標普500指數都是最多資金投資的指數。
近年來美國大型股表現相較優於小型股,也因此更多人認為投資大型股的VOO表現比較好,因此沒必要投資於全市場指數的VTI。
本文即探討兩個標的及背後代表的指數,並說明較建議投資哪個標的。
一、指數化投資的原則與指數基金的發展:
指數化投資的原則,是儘量獲得市場平均報酬,以這個角度來說,幾乎投資全美股票(僅排除少數流通性太差或剛上市的股票)的VTI,自然優於只投資大型股的VOO。
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中曾說,他認為最理想的獲得市場報酬的方式,就是「買進投資整體市場股票組合的基金」。
這也可以從指數基金的歷史來看。雖然柏格領導的先鋒在1970年代時,使用只包括大型股的標普500指數,當作第一支面向大眾的指數基金的標的(即VOO的前身),但在先鋒的資產規模擴大之後,在1992年進一步成立了美國全市場基金, 該基金也在先鋒的推廣之下,成為目前美國和全球規模最大的基金。後來也推出ETF的版本即VTI。
也因此,在柏格看來,用標普500指數基金作指數化投資,其實是早期資金規模不大,難以追蹤全市場指數時,退而求其次的選擇,VTI代表的全市場指數會是更理想的選擇。
二、大型股和中小型股的表現與近因偏誤:
標普500指數和美國全市場指數的表現雖然不會差很多,但主要的差異,會基於於中小型股和大型股的相對表現。當大型股表現好的時候VOO的表現會優於VTI,反之,中小型股表現好,則VTI的表現會比較好。
以尤金‧法瑪所提出的「規模因子」的論點來說,長期而言小型股的績效優於大型股。實際上從1972年至今約50年的回測,美股也的確是小型股表現略較大型股好,這還是經歷近期大型股強勢表現之後的結果。
其中在1970-1980年代,以及2000年代,都是小型股明顯優於大型股。但大型股則在1990年代以及近10多年優於小型股。
不少人拿ETF的近期表現,看到VOO的表現優於VTI,就認為只要投資大型股比較好,但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理由,因為未來長期大型股或中小型股何者表現好,是不一定的,反而長期小型股表現好至少有一定的學理理據。
三、 風險探討:大型股和其錈的走勢差異的好處:
在績效上長期全市場可能因小型股長期表現好而較好,那風險又如何呢?
中小型股的波動以及風險都明顯大於大型股,那把它們納入之後風險會不會變高呢?這的確是合理且可能的結果,在不少時段,全市場指數的波動都大於標普500指數。
但因為如前所述,在不同的時段,大型股和中小型股的表現不一,兩者搭配之後,可以略分散大型股或小型股本身的風險。
兩種效應加在一起的結果,全市場指數風險就未必比較大,而是可能會是很接近。
四 標普500並非純市值加權:
標普500指數主要的選股標準是公司的市值大小,收錄市值規模較大的美國股票,但它除了市值之外,還有一個過去四季為正營利的選股要求,這會造成一些規模較大的公司,一時之間無法進入標普500指數。
最好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它在2019-2020年的時候,股價快速成長,規模早能排進美國前20名,但卻因獲利的問題,遲遲未能加入標普500指數,直到2020年底才加入,也因此特斯拉這兩年的好表現未能反映在標普500指數中,但全市場指數就不會漏掉特斯拉這段期間的報酬。
此外,這個營利要求雖然是明文規定,但有時標普指數的委員會仍有一些主觀裁定的權力,所以並不是完全透明,有時候市場認定某支股票的營收符合條件應該會加入,但實際又可能沒進去,這也是標普500指數的一項缺點。
五、標普500指數ETF可能增加的成本
VOO和VTI的內扣費用同樣是0.03%,但實際上,VOO隱涵較多的成本。
ETF的費用率反映的是基金公司操作相關的費用,但交易相關的費用則不會包括在內。
因為標普500指數會新收錄市值變大或營利變好的公司,排除市值變小或營利出問題的公司,因此相較於全市場的VTI,會有較大的周轉率,因此會帶來較多的交易費用以及買賣價差等成本。
雖然因為收錄的股票流動性大多不差,上述交易成本在多數情況相對不多,但所謂的「衝擊成本」可能影響就更大了。
因為標普500是全世界有最多ETF和基金追蹤的指數,它的成分股變動代表龐大的資金流動,因此新的成分股加入時,立刻會吸引大批買盤而上漲,而成分股被踢出指數時會有大量賣盤而下跌,會造成指數在換股時有買高賣低的結果,不利於投資績效。
六、小結:
由於標普500指數現在已佔美國整體股市約 85%,所以標普500指數和美國整體股市的實際表現差距不會太大。
但既然投資整體市場有本文所述的相對優點(或說標普500的相對缺點),而VTI雖然持股較多,卻能與VOO有同樣的低成本,因此除非有其他進一步成本的考量(例如想使用英國上市的美股ETF省股息稅,但英股沒有美國全市場ETR),不然使用像VTI這樣的全市場ETF才是投資美股更合理的選擇。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