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科技股表現優異,因此受到許多投資人的喜愛,也有些人認為經濟的成長是靠科技發展,所以應該要投資科技股相關ETF,雖然我是較支持投資整體市場,也並不贊成這種選ETF的方式,但會建議如果真的想要投資科技股,應該了解,所謂「科技股」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範圍,而是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反映在不同的ETF標的上。
本文即厘清一些美國上市的主要「科技股ETF」的分類方式、投資範圍以及權重規則,提供想投資的人參考。
一、XLK(費用率0.09%)
這是美國歷史最久的科技股ETF,費用率也最低,追蹤的是標普發行的Technology Sector Select index,投資於標普500指數中,屬於資訊科技類的公司股票。換言之,就是只收錄美國的大型科技股,成分股只有67支。
標普指數的產業分類方為GISC,底下共有11個大分類,「資產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GISC中資訊科技的範圍可能跟大家想像的不同。例如Google和Meta是屬於通訊服務,亞馬遜和特斯拉則是屬於非必需消費品,都不是資訊科技,因此都未收錄在XLK中。
XLK設有權重上限的規則,這造成了最近該ETF需要一次大幅買賣蘋果和輝達兩大公司的狀況,該規則是為了符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RIC架構基金所設下的所謂25/50 法則,包括單一公司機構(政府發行或現金除外)發行的證券不得超過基金的25%,以及佔比5%以上的公司機構的證券,總共不得超過基金的50%。
因應這個要求,標普指數的規則為:
1、當一家公司的股票已達到ETF的24%以上的時候,在每季調整的時候,就要降到23%,以避免之後超過25%。多出來的權重按比重分配給其他成分證券。
2、當所有比重超過4.8%的公司的總佔比,超過50%的時候,就把這其中權重最小公司的佔比砍到4.5%,並分配給後面的其他證券,以達成不會超過50%的目標。
XLK原本最大的兩支股票是微軟和蘋果,第三大是輝達,當這一年輝達的股票開始大幅上漲時,這三支股票的市值佔比加起來就超過了50%,這時輝達作為其中流通市值最小的股票,就會在每次調整的時候被砍到剩4.5%,並分配給後面的成分股。
但之前指數評價日時,出現了反轉,剛好那時輝達大漲,流通市值一度超過了蘋果,雖然後來蘋果又反超,但還是得根據當日的數據來調整權重。也就是變成蘋果要從原本的21%多被砍到4.5%,而輝達作為排第2的公司不用減少,反而要從本來的6%加買回去到22%左右,這就會造成ETF一次就有相當大的周轉比例了。
這種必須超大幅變動持股的狀況,可能是當初設計這套規則時,沒有想到未來大型科技股會如此集中,但某方面也是因為,這指數不僅是單一產業,而且選股範圍只限於標普500的大型股。所以前幾大股票表現超強的時候,會出現這種情形。如果買的是收錄更廣泛的ETF,就相對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二、VGT(費用率0.1%)
追蹤的是MSCI US Investable Mark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5/50 Index,MSCI指數用的標產分類也是GISC,所以收錄的科技股範圍和XLK類似,但因為指數包括了中、小型股,因此成分股多了很多,共有320個。
因此,相對而言前幾大股票的佔比沒像XLK這麼高,雖然也會因為25/50的規則(MSCI的實行細則和SPDR有些不同,但原則類似),需要調整前幾大股票,但需要調整的幅度就沒有這麼大。目前前三大股票大致都維持應有的比重,只有第四大的高通因為這個規則,而稍減少了一些佔比,也暫時還不會出現需要大量買或賣的狀況。
三、IYW(費用率0.4%):
追蹤的是 Russell 1000 Technology RIC 22.5/45 Capped Index,收錄公司規模大小為大型和中型股,因此收錄數量在XLK和VGT之間,共140支股票。
羅素指數採用的是ICB這個產業分類,與GISC的分類細節不同,例如Google和Meta都分到科技而非通訊類股,因此IYW就都有收錄。
該指數對於前幾大公司有類似的分散規則,4.5%以上的公司不能超過45%的上限,因此除了前三大的蘋果、微軟、輝達之外的公司(這三大公司已經接近45%),如meta就被降低權重到4.5%以下,但相較而言還不會出現XLK那種大量變動的狀況。
四、 IGM(費用率0.41%):
追蹤的是S&P North American Expanded Technology Sector Index: 它雖然是S&P指數,採用GISC分類,但它除了收錄資訊科技這個大類之外,還收錄通訊服務類股中的網路服務、網路媒體等產業,因此也有收錄Google、Meta等公司。
該Expanded版本指數 還特別加收不在上述範圍的Netflix。此外,因為地理範圍是北美,所以除了美國公司之外還會收錄少數加拿大的科技公司。
規模方面,收錄大、中型公司以及一部分小型股公司,總成分股281個。
雖然也會有前幾大公司上限的問題,但因為它直接限制單一公司上限是8.5%,所以不太會像XLK那樣,有突然需要大幅更動持股比例的狀況。
五、Ixn(費用率0.41%)
追蹤的是S&P Global 12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4.5/22.5/45 Capped Index,該指數除了XLK中收錄的,標普500中的資訊科技公司之外,也收錄台積電、艾斯摩爾、三星等等非美國的大型資訊科技公司。其中美國公司約80%,非美國公司約20%。所以如果你不想只限投資於美國或北美的科技公司,可考慮它,
同樣會有前大幾股票上限的問題,但因為前三大股票市值佔比沒這麼大,所以調整的幅度也較小一些。
六、SOXX(費用率0.35%)、 SMH(費用率0.35%):
資訊科技其實包括很多子分類,而其中半導體產業是近來很火紅的產業,所以可能有些投資人會想特別投資這個子分類的ETF。
美國主要有兩支ETF集中投資於半導體產業,SOXX追蹤的是知名的費城半導體指數,而SMH追蹤的是MVIS US Listed Semiconductor 25 Index。
兩個指數都是收錄在美國上市的半導體公司,主要差別有三個,一是前者有30個成分股,而後者只有25個。二是前者單一公司上限為8%,後者單一公司上限為20%。三是前者只以美國上市的市值來計算權重,後者以該公司整體流通市值來計算權重,這規則造成最大的差別就是台積電,在SMH中台積電是僅次於輝達的第二大成分股,但在SOXX中因為只算ADR的權重,所以只是第10大股票。
因為這三個因素,所以SMH前兩大股輝達和台積電的佔比相對高,而以今年兩家公司股票都表現突出的狀況下,SMH的表現就會優於SOXX,但如果未來表現好的股票不是集中在前幾大股票,那可能兩者的表現就會反過來。
七、QQQ(費用率0.2%)QQQM(費用率0.15%)
這兩支ETF都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雖然該指數並非純粹的科技股指數,但知名度高,很多想投資科技股的人會投入。
它投資在斯達克上市的前100大非金融股。這個規則造成了它有幾個特色:
1、會包括很多非科技股,例如好事多、百事可樂、莫德納、星巴客等等,狹義的科技類股只佔大約60%。
2、會包括一些在美國有上市的非美國公司 如荷蘭的艾斯摩爾、中國的拼多多、阿根廷的美卡多等。
3、會漏掉不少在紐約交易所上市的重要科技股,例如Saleforce、IBM、惠普、Dell、Snowflake等等,台積電也是因為ADR是在紐交易所上市而未收錄。
4、會包括一些不在前述科技股指數分類之中,但很多人認為是科技股的公司,如亞馬遜、特斯拉等。
納斯達克100指數也有前幾大上限的限制,規則是超過的狀況下,前幾大股同步刪減,因此2023年7月時,上漲很多的前7大公司都被大幅縮減佔比,但也因為收錄範圍較廣,不像XLK那樣一次增減幅度那麼大,只是因為QQQ的規模較大,所以還是對市場有一些衝擊。
八、小結:
本文介紹可能的美國或全球科技股ETF選擇。
XLK和VGT是費用率較低的選擇,兩者的科技股的定義接近,但其中VGT涵蓋中小型股,較為分散。
iShares出的三支科技股ETF IYW、IGM和IXN,費用率較高,但假如收錄範圍和權重的特點,較符合投資人的需求,仍然是可行的選擇。
如果想專注於半導體股,SOXX和SMH都是合理的選擇,可依照對指數規則的偏好來選擇。
QQQ最為知名,但收錄內容較龐雜,也漏掉很多科技股。但假如真的對它的內容較為偏好,也並非不能選擇,想長期持有也可以選擇費用率更低的QQQM。
但最後還是要提醒,任何一種產業的股票績效,不可能永遠都領先其他產業和大盤平均,即使你想要重押科技股,需先作好在相當一段時間科技股表現落後時的準備,也不要過度高度集中配置,才能真正堅持長期投資。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