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回顧2023年債市慘澹,股債配置沒效了嗎?

 

股債搭配是一個常見的資產配置方式,但在2022年,在股票大跌的同時,也因為利率的快速上昇,遇上了債券的嚴重下跌,因此很多人開始質疑,股債資產配置是不是無效了,是不是應該採用其他的資產配置方法。

 

本文即從幾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         股債的負相關並不是一直都一樣:

 

本世紀至今,股票和美國公債的相關度,是低負相關(例如,美股和美國10年公債的相關度是-0.22),尤其在幾次大跌如網路泡沫、金融海嘯、covid-19造成的股市大跌時,債券都因伴隨著聯準會的降息救市,而有不小的上漲,股債配置中的債券,抵銷了很多股市大跌造成的損失,債券部位達到的配置效果非常好。

 

但在進行股債配置的時候,需要先有的認知是,股市大跌並非總是伴隨著降息以及債券上漲。

 

即使在本世紀,股債的「低負相關」,代表的只是較多的時候股債走勢會相反,但也並不是總是如此,仍然有不少時候會是同漲同跌。

 

而在上世紀後期(1972-1999年),股債之間其實是「低正相關」(例如美股和美國10年公債的相關度是0.27),亦即同漲同跌的機會,還大於反向的機會,甚至在1970年代的股票大熊市,伴隨的是比近兩年還嚴重的通膨和大幅昇息,因此債券的表現也非常差,這都是過去已發生過,所以未來也可能再發生的狀況,所以在股債配置的時候,就應該先有這樣的認知,而不是假定每次股市大跌,債券都會像本世紀前幾次那樣的好表現。

 

二、不特別拉高利率風險的債券配置仍然有效。

 

不過,即使如前所述,就像上世紀的某些場景,2022年出現了股債同跌,但是否代表債券就因此完全沒有分散風險的效果了呢?這就得要看配置的是什麼債券。

 

2022年的股債下跌中,美國股市(以VTI為例)的最大下跌是24.81%,全球股市(以VT為例)最大下跌是25.52%

 

如果你的債券部位是受利率風險影響大的長期公債(以TLT為例),那最大下跌,會是34.1%,比股市跌得還慘,債券的確不僅沒有降低風險的效果,還讓整體配置的下跌幅度變得更高。

 

但如果你一開始就採用股債配置常見的中期或是綜合天期債券(利率風險會接近中期債券),那就不同了,即使在2022年債券表現這麼差的狀況下:

 

*綜合天期美國公債(以GOVT為例)的最大下跌是15.03%

*中期美國公債(以IEF為例)的最大下跌是16.91%

*綜合天期美國投資級債券(以BND為例)的最大下跌是15.5%

*綜合天期全球投資級債券(以BNDW為例)的最大下跌是14.14%

 

這些利率風險中等的債券標的,雖然也跌得很多,但跌幅比股市小,也還是能讓整體配置的下跌減少一些。甚至如果一開始就特別想降低利率風險,選擇1-3年的短期債券(以SHY為例),那最大下跌其實只有4.65%

 

所以在配置債券部位時,需先考量債券類別的選擇,使之能符合自身的風險需求,不能只因為過去長債表現好(從1980-2020可說是債券的長期多頭,長債的回測數據會特別漂亮),就決定配置長債,而承擔過大的風險。

 

三、         配置現金的考量:

 

這裡可能也會有人覺得,就算配置短期債券,去年的市況下還是會下跌,那麼是否配置完全不會下跌的現金就好了呢?是不是能讓配置更安心呢?

 

的確,現金或類現金(例如1年以下的公債,巴菲特的波克夏目前即持有大量這類資產)有它的優勢,就是淨值波動非常小,而且在利率上昇時,未來的收益會因此增加,例如現在美元現金,就可能有5%以上的利息。

 

但現金也不是只有好處,從反面來看,現金的長期報酬並不穩定,而且平均而言較債券差,可能僅接近通膨的水準。例如也才兩年前,美元現金的利率和預期報酬幾乎是0,當時也不確定低利率會維持多久,要配置幾無報酬的現金會很難熬,又目前現金利率雖然高,但假如美國快速降息,那也可能它的預期報酬又會很快降低,不像買入債券可相鎖定較長期間的報酬。

 

另外一種現金的選擇是台幣現金(例如定存),雖然現在的利率遠低於美元,但對台灣人來說,可以不用負擔匯率風險,不過同樣的,未來利率匯率會怎麼走,持有台幣現金是相對有利還不利,都是不能確定的。

 

實際上債券和現金配置都各有優缺點,除了可依個人的需求二選一之外,一種可能的作法,是在設定的低風險部位中,同時持有一定比例的債券和現金,讓自己的配置有更高的彈性。

 

四、遇到股債齊跌,適合加碼嗎?

 

遇到股債齊跌,其實可能代表的是,股債都有更低的價格,當下買進之後的長期報酬更高,因此對於收入大於支出,還在資產累積期的時候,股債齊跌其實反而是有利於投資人的。

 

但除了定期的固定投入之外,是不是應該設定在股債齊跌時再加碼呢?這就可能要更多的考慮,而最關鍵的點就是,加碼的錢要從哪裡來?

 

如果是平常就多留一筆現金等待加碼,那有可能其實是拖累自己的長期報酬。如果不是的話,那到緊要關頭未必有多的錢能加碼。

 

有一種較機械性也較易實行的方式,就是如前所述,在資產配置搭配一定比例的現金和債券,當股債齊跌的時候,現金的比例自然會超過原本設定,這時在進行資產再平衡時,就自然等於是拿出現金對股債部位進行加碼。這樣的作法較易實行,而且也較不容易因為過度加碼而風險過高。

 

另有一種方式,是在現金和債券之間作動態比例調整,例如以某個債券預期報酬超過某個數字(例如到期殖利率到X%以上,亦即債券下跌到某個程度)為界,來增加債券,減少現金的比例,也就是在債跌的時候增加持有更多債券。

 

這樣的作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實際上在未來利率無法預測的情況下,是否真的能有比較好的報酬或較低的風險,仍是未知數。

 

 

五、退休後遇到股債齊跌怎麼辦?

 

在支出大於收入的提領期時,市場下跌就比較不利,如果退休初期就遇到股債齊跌,市場下跌加上提領,有可能很快讓退休資產減少,降低提領的成功機會。

 

為了面對這樣的風險,可能的作法是搭配一部分現金,讓市況差時可以先多提領現金部位,不致於賣在低點。

 

另一作法就是動態提領,設定該年度股債下跌的比例過大時,就減少花費和提領數量,這樣能有效減少提領初期的順序風險。

 

六:小結:

 

從本文的探討中可知,股債配置一開始就不是隨時都有很好成效的萬靈丹,如2022年的股債齊跌,本來就是有可能發生的狀況。

 

但這並不代表股債配置沒有效果,而是需要對股債的相關度有正確認知心態正確,並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債券類需,此外也可以依個人需求,再搭配現金資產調節等方式,讓整體資產配置的效果更理想。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