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最普及的退休策略!「4%提領法則」還有效嗎?

 

4%提領法則(4% Rule)是美國的財務規劃師威廉‧班根(William P. Bengen)於1994年提出的概念。用於估算需要多少的資金,才能長期支應退休後每年的花費,讓退休生活無虞。

 

不過,2022年開始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嚴重通膨,讓班根本人也對於提領比例有一些憂慮;此外,Vanguard的全球諮詢主管Joel Dickson也提出了4%法則的不足之處;威廉‧伯恩斯坦也在最新版的《投資金律》中,認為4%的提領率恐怕不足以安全提領。

 

本文即介紹4%法則的原則,該法則可能的疑慮,以及可以如何面對它的一些不足之處。

 

一、基本概念: 

 

4%提領的基本概念。是將資產以指數化投資工具,配置於特定比例的股票和債券中,之後每年從投資中提領出相當於最初價值4%的現金(包括使用配息或賣出投資),並且每年按照通膨增加提領金額。

 

根據過去的歷史數據,得出在市場表現和通膨數字最不利的情況下,4%的提領率也能維持退休後30年的時間,因此每年花費僅占退休資產的4%以下,就被視為是否足以退休的一個關鍵數字。

 

其中,股債配置一般會建議按照個人偏好的波動,設定在60:4050:5040:60左右。雖然配置愈多的配票可以提高預期平均報酬,但因為較大的波動會產生較大的投資順序風險,在退休階段反而未必有利;而過低的股市配置則雖然波動較小,但較差的成長性也會帶給提領不利的影響。  
  

二、   4%提領的不足之處:

4%提領的發明者威廉‧班根最初得出4%這個概數,是在1994年當下根據過去資料所計算出的,因此並不是一個確定不變的數字。他在不同的時期,還分別作出不同的計算。例如在2013年時,曾認為安全提領率可以調整到4.7%,但這兩年的高通膨,他又認為應該下調到4.5%才能安全。

 

也就是說,發明者本人也提醒投資人,不要把4%提領當作永遠不變的數字,而是在退休過程中,還會需要依照實際狀況作出調整。

 

前述的Joel Dickson近來也曾進一步說明4%提領的不足之處,例如它其實沒考慮到每個人由社會安全體系提供的現金流、個人的稅務狀況(尤其在美國,投資獲利可能要繳相對很多稅),以及每個人的花費彈性等等。因此不能把4%提領當作萬靈丹,而先必須依個人財務狀況作出不同的計畫,並且定期作調整。

 

威廉‧伯恩斯坦則在最新版的《投資金律》中,認為4%提領是根據過去美國股債的表現得出的,而相較於30年前,現下美國股票債券的未來預期報酬,已難以達到過去的好表現,因此他認為4%的提領率,其實還不能保證不會用光,提領率最好能在3.5%以下,或如果能到3%會是更保證穩當的比例。

 

三、 面對不足之處的可行方式:

 

由上可看到,幾位財務專家一方面認為4%提領並不是一個定理,但也並不是全面否定這個方式,而是認為需要作出調整,那以此概念為基礎,我們應該要怎麼確保我們退休之後能維持夠長時間的花費,不至於在過世之前把錢花光呢?

1
、設法降低提領率:

退休之後可能有種種的不確定,因此設法降低提領率就是提高退休金保障的最基本的有效方式。

 

可能的作法包括,設法存更多的退休金、減少退休後的開銷,以及增加其他退休後的收入(例如出租房產、兼職工作)等等。如能把提領率降到3.5%,成功長期提領的機會就很大,如能降到3%以下,則幾乎不用擔心會失敗。

2
、彈性提領

會造成提領失敗的常見狀況,是在退休初期遇到嚴重的市場下跌或通膨,即所謂的順序風險,如果能在這種狀況下降低原本預計的固定提領數,會有助於減緩對提領計劃的傷害。


建議在規劃退休時,可以先把退休後的開支,區分為必要和非必要開支,在退休初期遇上投資市場表現不好,甚至同時通膨特別嚴重的時候,就相應減少一些非必要開支,可以避免在低點賣出較多的資產。

此外,也可以每幾年定期檢討當下退休金現值與提領金額的比例,確認目前當下的提領安全程度,在狀況較不樂觀時,對未來的提領金額作出調整。

 

3、搭配部分的現金:

 

一般退休採用股債搭配的好處,是在兩者一漲一跌或表現有分歧的時候,以類似再平衡的方式,優先提領表現較好的資產,但也有些年分,可能像2022年那樣,是股債一起下跌。

 

現金雖然長期預期報酬較股債差,但在遇到股債齊跌的狀況下,能讓提領的彈性更大,不需要賣出太多下跌的股債,以降低提領失敗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較擔心市場表現的影響,可考慮保留2-5年所需用度的現金,以作為市場不佳時的用度。

 

4、股債提領以外其他工具的思考:

在提領率難以降低,退休後花費也無法有很大彈性的狀況下,使用股債配置固定提領的失敗機率可能會提昇,這時有人可能會想使用一些其他的工具來解決,但能更有效解決問題的工具並不容易尋得。


例如伯恩斯坦在新版的《投資金律》中,建議美國以可使用TIP(通膨連動債券)這項工具,提領率較高的投資人,在TIP預期實質報酬率是正的時候(在2022年以前還是負的,但現在轉正了)買進長期的TIP,雖然會犧牲了資金可能成長的機會,但至少可確保退休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足夠的購買力。但可惜,在台灣沒有類似的能追蹤通膨的投資工具可使用。

 

此外,年金險也是一個能避免退休後時間過長而花光錢的可能保障工具,但可惜因為當下保單對保本的要求(投保人提早過世時也想回本),保障倍數相對差,此外它也沒有抗通膨的機制,還有保險公司的風險,因此目前來說也不是較好的選擇。

 

此外,有一種常見作法,是希望把錢都投入高配息的產品(高股息股票、高收益債等),然後固定領息作為退休提領,但這樣的作法,忽略了固定的配息(實際高配息也很難真的固定)面臨逐年的通膨,會讓用度愈來愈不足,最終還是得賣出資產,而高股息股票或高收益債本身 報酬/風險 C/P值又不如股債搭配,所以假如提領率很低(例如低於3%),用這樣的產品領息生活是無妨,但如果本來退休金就不夠多,所需提領率就不低,那反而會讓提領失敗的機會更高。

 

四、小結:

 

股債配置4%提領雖然有它的不足之處,且一些合適的數字會隨市況而有所變化,但它的概念仍然是思考退休規劃重要基礎。

 

就像對4%提領有疑慮的Joel Dickson所說的,4%不是一個固定的法則,而是起點。我們應該以其中的思考方式和歷史數據作為基準,參再依照實際個人需求和現實狀況作調整,來達成更適合自己,也更穩當的退休規劃。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