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財的路上,不少人都會面臨是否要花一筆較大非日常開銷的問題,例如是否要安排一次海外旅行。
在著名的理財書籍《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中,講到「延遲享樂」的觀念,鼓勵忍住一些當下的享樂花費,就可能換得未來某個時間點更好的成果。
但延遲享樂也不代表要極端節省,而是應適當作出對自己來說有價值的花費,不少探討金錢作用的理財書籍也提到,相較於以金錢換取物品,以金錢換取體驗,是相對更有效用的作法,因為好的體驗回憶通常能歷久彌新,持續給人帶來幸福感,因此適當地安排一趟有品質的旅程,常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那麼,要怎麼樣在兩種想法作法之間達成平衡呢?本文即以安排國外旅行為例,從幾個角度來提供一些思考。
一、付出金錢的機會成本思考計算:
花了一筆錢自然就少了一筆錢,以及它在其他用途上的效用,以下從幾個角度來思考它的機會成本。
1、金額大小:
一筆錢的數量大小,自然最直接會影響用掉之後的結果,例如一個人花10萬元去歐洲旅行,就跟花5萬元去日本旅行,就會對財務產生不同的影響,但只看絕對數量,還是無法真正衡量這筆錢的作用和影響。
2、相對於手上現款(預備金):
同樣是要花一筆錢,原本手上可活用的資金數量是要考量的重點之一。要多花一筆非必要金錢的前提,應該是有足夠的可支用現金(借貸去玩就比較不適宜),且不僅要現金足夠,正常而言我們應該要留下足夠的預備金,以備不時之需。
因此,如果在本身沒有多餘閒錢,或是預備金不足的情況下,花掉一筆較大的錢會進一步降低自身財務穩定安全,那就需要更謹慎,盡可能地選擇不花這筆錢或降低支出,常會是較好的作法。
3、金錢的時間價值與機會成本:
這裡是要考量當下忍住不花費一筆錢之後,未來會成長為多少。在計算前可先設想如果不花掉,這筆可能會存下來做什麼,多久以後要用。(例如10年後買房、或30年後當作退休金),並可設定這筆錢如果拿去投資的配置以及預期報酬率,以便算出這筆花費的機會成本。
例如10萬元如果不用於旅行,會打算作為30年後的退休資金,並會投資於8:2的全球股債組合,預期有7%的年化報酬率,扣掉2%的年化通膨預期,會有5%的年化實質增值。
計算之後,會發現10萬元到30年後會成長為 10萬*1.07^30=約76萬元,考量通膨之後相當於當時的 10萬*1.05^30=約43萬元 的價值。
這個數字可以作為思考是否要用這筆錢的重要基礎。包括思考退休之後多43萬元的效用,或者也可以想像如果30年退休後還是想拿這筆錢規劃去旅行,可以有品質更高不少的旅程。
4、進一步與已有資產和主動收入剩餘的比較:
前段是以這筆錢的未來價值來衡量,但同一筆錢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要與它已有的資產以及收入剩餘相比較才會更清楚。
例如同樣是花掉10萬元去旅行,對一個已有500萬退休資產的人,和只有50萬資產的人,影響是很不同的;而對於固定收入扣掉固定開銷之後,每月可以存5萬元和每月只能存5千元的人來說,這筆錢的重要性也是完全不同的。
延續前述對30年後退休金的影響來看,這10萬元在30年後的價值會是43萬,但對上述不同條件的人來說,對累積資產速度的影響差距很大。
例如對於每月能存5萬的人來說,10萬元等於2個月能存的錢,而每月只能存5000的人,等於要20個月才能存到。對於已有500萬退休資產的人來說,花掉10萬元僅是資產的1/50,但資產50萬的人則一下就少掉1/5。我們進一步用這筆錢累積恢復的時間來計算說明。
對一個月能存5000,資產只有50萬的人來說,要把花掉10萬元的影響補回來(也就是至少讓資產恢復為50萬),大約要花上1年2個月(約7萬的主動收入,加上所剩40萬元年化7%、3萬多的被動投資收入),這個數字可視為如果要達成同樣的退休目標,會要延後1年2個月才能退休。
但對一個月存5萬,資產有500萬的人來說,只要不到40天,就能把這10萬元的花費補回來(包括6萬多的主動收入,加上490萬年化7%,約3萬多的被動收入)
也就是說,同樣花10萬元,對這兩個不同收入與資產的人的退休計劃的影響,差距在10倍以上,因此在決定是否要用錢之前,需要把自己的情況代入並考慮這兩項因素。
二、這筆花費帶來的價值:
前段講到所花這筆錢的未來效用,但這筆錢值不值得花,還是要進一步取決於自身對於花錢之後,該旅程體驗的價值為何。這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
1、體驗是否不可取代:
例如,夫妻都認為蜜月旅行是人生必須的重要大事,而且都覺得一定要去歐洲旅遊才有特殊的意義,那這項體驗就是屬於不可取代的,即使可能得讓退休延後一年,或是讓未來買房的品質差一些,也都是合理的決定。
但如果主觀上並非一定要出國旅行,或者同樣要安排出國旅行,並非一定得去特定的地點,那就是可取代的,那就可以多考量財務因素,對於行程作出調整。
2、體驗是否可以延後:
如前所述,延遲花一筆錢並放入投資,可以讓這筆錢的價值變高,所以如果一項體驗本身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變質,那延遲這項花費頗有可能會是一項好主意。
但也有些體驗,會因時間而有差別的或無法進行。例如,有些行程體驗只適合年輕體力精力旺盛時,年紀大之後不適合,或有些較長的行程在某個當下,才有足夠的空閒時能進行;又或者某些景點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消失等等。
又或者有些行程年紀不同時空下可能反而需要花比較多錢,例如年紀大要坐長途飛機,可能得搭商務艙才比較能忍受。這些都是可以納入考量的因素。
3、行程體驗是否值得這個價錢和未來價值:
行程體驗價值多少錢很主觀沒有明確的標準,但仍不妨把當下心目中這個旅程體驗估個價,看看它與現在的10萬元、30年後的43萬元,或是延後1年退休相比,旅程相比,是否值得划算,這可作為是否要花這筆錢的重要參考。
三、可能的做法:
1、綜合評估財務影響與體驗價值:
如果綜合評估之後覺得這筆錢花下去,不會對自身的長期財務造成過於嚴重的影響,也認為這個旅程體驗值得這個價錢與其未來的可能價值,那花下去就是合理的。
2、尋求替代方案:
如果評估之後,覺得旅程價值合理,但花下去對財務的影響偏大(例如不希望因此延後一年退休),也可以尋求替代方案或是延後的方案。例如,如果沒有那麼堅持相關的行程地點,可以把10萬的歐洲行程,改成5萬元的日本行程,或是分兩次國內1萬元的行程,這對於還在初期累資產的人來說,對自身的財務規劃衝擊就會小很多,但體驗效果可能只差一些。
3、減省其他花費:
假如雖然評估對財務的影響偏大,但認為當下去歐洲旅遊(或其他任何可能的較貴行程),具有重大不可改變的意義,亦即不適用前述其他替代方案,那也可以先規劃減省其他花費來抵銷這筆開銷。例如規劃未來一年或分兩年,共減少5萬元的其他非必要娛樂開銷,讓這筆開銷的不利影響減為較能承受。
四、小結:
如何花錢是理財中很重要的一環,較大筆的非日常開銷,可能對財務會有比較大的影響,在規劃時即應衡量金錢數量,以及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狀況,把這筆錢未來的可能價值與長期影響納入考量,再與花這筆錢所獲得的價值相比較,作出適當的決定和規劃,才能在花錢與存錢之間,達到較好的平衡。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