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買美國長期債券領息20年是退休的好方法嗎?

 

2022年開始,因通膨和利率的上昇,各類美元計價債券大幅下跌,預期報酬相應增加,到現在美國20期公債到期殖利率(YTM)已經超過5%,類似天期的美元投資級公司債更是能到6%以上,因此愈來愈多人想要買進長期債券。

 

甚至還看到有人主張,或實際上把大多數資產都投入20年或天期更長的債券中,可確保長期領許多的配息,這樣就可以安心退休而不用擔心用度。

 

但這樣的作法會有怎樣的風險與問題呢?應該要怎樣才是更好的作法呢?本文即從幾個角度來探討。

 

一、配息率不等於總報酬:

 

直接買債券的特點之一,就是買進的時候,可以確定在到期之前定期固定可領到多少配息,但需要了解的是,配息並不等於報酬。

 

除了債券的價格本身會不斷波動之外,配息的同時債券的總淨值會下降。(價格不變,但累積的應計利息歸零)因此配息本身並不直接代表獲得報酬。配息與價格變化的總和,才是債券投資真正能獲得的報酬。

 

真正的報酬率,會反映在前文提到的債券到期殖利率,它的意義不只是看配息的多少,而是由持有到期可獲得的配息+價格變化(可能是正或負)得出的年化報酬。因此真正的總報酬光看配息率是不夠的,還得要考慮買進時債券的價格高或低於原價。

 

所以在想要直接買債券領息過生活時,需要先搞清楚二者的差異,確認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現金流還是真正的報酬),而不是以為配息多少就是賺多少。

 

二、信用風險: 

 

如果把錢投入了單一或少數的公司債,就得要承擔信用風險。不要輕易相信「XX公司很穩一定不會倒」這樣的話,就算看起來再大再穩的公司,也難保絕不會出問題。(本世紀倒閉的安隆和雷曼兄弟兩家公司,在出事前都是信用評級最高AAA的公司)。把資金單押或重押在一家公司的債券上,會為自己帶來很大的財務風險。

 

較好的作法,是即使要買公司債,也應作好可能有公司違約的最壞打算,分散在多家公司,或是直接使用債券ETF來分散相關風險。

 

不過,即使作好分散風險,也只是降低一次性損失的風險,並不代表就可以避免損失,投資級債券每年平均違約機率低於1%,可說非常低,但大多數的公司在違約之前可能會先降到非投資級。

 

如果是投資級債券ETF,在被降評至垃圾級時,會自動賣出被降級而下跌的債券,實際持有債券就得在繼續持有負擔違約風險和停損認賠之間作出選擇。這些都可能會讓長期的報酬,低於前述的以到期殖利率得出的預期報酬。

 

如果要完全避開這些風險與損失,那就是只能選擇預期報酬較低的美國公債。

 

三、20年後的再投資風險。

 

如果把錢都集中在20年後到期的債券,還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債券到期日,難道剛好就是自己要把錢花完的日子嗎?  

 

如果不是,債券到期拿回的錢要再投資就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假如 20年後的債券利率遠低於現在,那再投資新的債券時會有很差的結果(預期報酬和配息都會大幅降低)。

 

要面對這種風險合理的作法,是可以投資於多筆不同到期年限的債券所組成的債券梯,或是直接用ETF來達成債券梯類似的效果,來分散再投資風險,讓自己債券部位預期報酬的變化不致於太劇烈。

 

四、通膨風險:

 

長期債券在不違約的前提下,看起來有平時固定領息,到期領回本金的「鎖利」效果,但這只是「名目」上的報酬。

 

實際上,同樣一筆錢,現在與20年後的購買力天差地遠,同樣的配息可能已不足支應生活,返回本金的實質價值也可能已經腰斬,難以繼續維持同等的退休生活。

 

此外,在遇到通膨嚴重時,利率很可能大幅上昇,如果你持有的是中短期債券或類現金,債券預期報酬會隨著債券到期再投資而逐步增加, 但長期債券一開始長期名目報酬已確定,這時不僅債券會暫時大幅跌價,還只能讓本金和配息的價值在很長期間不斷被侵蝕。

 

較合理的作法,應該是即使要配置長期債券也不應佔比過高,應搭配一些能抗通膨的資產(如股票、原物料、通膨連結債券),或一些天期較短的債券,以免在嚴重通膨期間蒙受過大損失。

 

五、小結:整體退休財務風險

 

綜合上述幾項探討,如果你的本金夠多(例如,一年的花用只有本金的2%或更少),在信用風險有一定分散的情況下,的確在現在約5%甚至6%的到期殖利率之下,直接購買長期債券(或長期債券ETF),靠著領息過退休生活,並沒太大的問題。

 

因為本金與配息的數量遠超過花用所需,即使有少部分違約損失、就算被通膨侵蝕,以及遇到之後的再投資風險,都不足以影響成功的退休生活。

 

但大部分的人並沒有如此相對豐厚的退休資金。如遇到上述風險時,就很可能讓自己的退休生活無以為繼。

 

因此,即使現在債券殖利率較高,也絕不應該過度偏重長期債券,而是應該依個人的財務狀況與風險承受度,搭配一定的股市部位、現金部位,或其他類型的債券(中短期債券或通膨連結債券)這才是讓自己的退休生活可長可久的作法。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