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黃金價格創了新高,是否要投資黃金成為熱門話題,本文即探討黃金在風險和報酬上的一些特性,以及它在資產配置中的功能等,對於是否要投資黃金作出建議。
一、
黃金的風險與所謂的「避險功能」:
不少人認為黃金有所謂的「避險」功能,這裡從一般性的風險、戰爭和通膨三方面說明。
1、一般性的風險:
雖然很多人覺得黃金能避險,但其實黃金本身是風險很大的資產。
首先黃金的波動度(標準差)就略大於整體股市(美股或全球)。
其次黃金最大下跌接近整體股市,或有時甚至還要更大。
再來更明顯的風險,是下跌周期的長度,近來最長的一次的下跌,是從1980年的高點開始下跌,直到2006年才重新回到1980年的價格,等於如果買在1980年,會承受帳面虧損長達26年之久。
所以在思考所謂黃金的避險時,要先知道它本身風險很大,並不像也常視為避險資產的債券那樣,本身是風險較低的資產。
2、通膨風險:
黃金常被視為在法定貨幣相對貶值時,可規避通膨風險的資產。
以超長期而言(例如一、兩百年),黃金的購買力幾乎沒太大變化,所以這樣的長期的確可抗通膨,維持資產一定的購買力,且黃金在中短期走勢上,也不時和通膨有一些正相關性(例如通膨最嚴重的1970年代,黃金就上漲許多)。
但這並不代表黃金就是能穩抗通膨,並在特定期間內維持購買力。例如前述的黃金從1980年之後的20幾年,連名目報酬都是負的,自然不可能維持購買力。又例如2022年的嚴重通膨,黃金不但沒上漲反而下跌,反而是在通膨趨緩的2023、2024才有明顯上漲。
因此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買黃金就能對抗通膨,而是有諸多前提和限制。
3、戰爭避險功能:
有些人認為在戰爭等恐慌的情形下,黃金有保值甚至上漲的機會,且在戰爭避難時,實體黃金有假如台幣不值錢時的急用功能。
這兩種功能的確都有可能發揮效用,但也不能過於樂觀。
雖然在有國際戰爭相關消息時,黃金常會隨之上漲,但也不是每次都如此,而且通常僅僅是短期的效果,時間拉長就未必真的明顯有避險的效果。
而萬一台灣實際爆發戰爭時,黃金雖可能取代台幣作為急用,但在真正嚴重的戰爭之下,黃金也可能被政府或敵人沒收或被人搶劫,也不是萬無一失的保障(可參見《財富、戰爭與智慧一書》中,對二戰猶太人存放在銀行保險櫃的金銀珠寶被沒收的歷史的介紹)。
二、 黃金的預期報酬:
如前所述,黃金的風險還高於整於股市,但它的預期報酬反而不如股市。
黃金本身沒有生產力和產生利息等效果,它的報酬全視市場給予的價格而定。
以超長期而言,黃金的報酬非常低,甚至更低於類現金的國庫券,根據《散戶投資正典》一書中的數據,從19世紀初開始到21世紀初,約200年的時間,總報酬率約3100%,僅相當於約年化1.8%,僅比美國的物價值數要多年化0.3%而已。
不過,黃金的走勢在1971年,尼克森更改布列敦森林制度中的黃金兌換之後,有了很大的變化。
從1971年黃金與美元脫勾之後,至今年的50多年,黃金有年化還不錯的約8.3%。過去10年(從1000左右漲上來)也有年化8%以上,如果從本世紀初2001年(約260元)到現在,更是年化超過10%。
不過,這是因為現在剛好是創新高的時段,所以回推黃金的報酬看起來還不差,但只看這50年,除去近幾年以及1970年代的大漲之外,有很多時段的報酬並不好(例如從1980年高點,即使是到創高的現在,年化就只有3%多)。
整體來說,要說黃金的未來長期預期報酬有8%以上,可能還是過於樂觀了。在思考資產配置時,保守估計在5-%6%左右,明顯低於股市一截,可能會是比較合理的。
三、
資產配置中的作用:
延續前面報酬和風險的討論。黃金是一種本身風險高於股市,但預期報酬低於股市的資產,是個風報比 C/P值並不很好的資產。
再加上前述所謂避險的作用,也並不是很穩當能發揮效果。那麼是否它就不適合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呢?
的確,黃金的這些缺點,使得它並不是資產配置中最優先的資產,優先順序通常應排在最常見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之後。
但黃金也確實有它在資產配置上最重要的一個優點,就是和股票債券之間的相關度都很低,都是接近零相關。
這種情形下,雖然它本身的C/P值不夠好,但與股票為主、債券為副的配置作搭配時,還是能發揮一定的功能。
雖然零相關代表的是彼此不相關,不代表必然能在股債下跌時達到「避險」的作用,但就是有相當的機會在特定市場狀況下產生配置作用,例如減緩股債齊跌時的整體下跌幅度,或在提領階段股債都跌時多一個可提領的選擇。
所以,在充分了解其特性,不過度期待黃金的避險效果的前提下,投資人尤其是接近提領階段的投資人,在股債之外搭配一些黃金仍是合理的選擇,但因為如前所述的它的風險報酬比較差,不宜配置太多,否則會讓整體資產的效能變差,我建議一般投資人配置10%以下,最多不要超過15%是比較合理的比例。
四、小結:現在適合買黃金嗎?
前一陣黃金達到歷史新高,近期雖然稍回跌,但仍是歷史上相對高點,那麼這時適合買黃金嗎?
如前段所述,因為黃金本身的波動風險大,且價格漲跌難以簡單預測,但長期預期報酬又不如股市,所以建議買黃金應該從長期資產配置的角度來思考,如果符合自身資產配置的需求,那無論哪個價位都適合按配置比例買進。
反之,如果沒有合理的理由與長期持有的打算,就不建議買黃金,尤其不建議看到黃金一直上漲就心癢買進,這樣只是在賭運氣而已。
最後,如果打算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小比例投資黃金,不建議買賣成本很高的實體黃金或持有成本(主要是來自正價差)很高的黃金期貨或黃金期貨ETF,建議可使用台灣各銀行的黃金存摺、台灣股市的台銀金、一銀金,或如果考量交易成本和稅務需求,使用美國上市的黃金現貨ETF,現在費用最低的是IAUM年費用率僅需0.09%。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