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把大多閒錢投入股債ETF的指數化投資人來說,買房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決定,因為這筆不小的開支,不僅可能會排擠未來的日常用度,更會在短期(頭期款),長期(還貸款)降低投入指數化部位累積資產的速度。
本文即探討一個能把閒錢進行指數化投資的人,要怎麼考量買房這個課題。
一、房地產與股市大盤ETF的簡單比較:
先簡單比較買房與長期投資股票ETF的優缺點:
1、交易單位:股票ETF大多可以用很小的單位買進賣出,但房地產需要一次較高的金額才能買進賣出,同時也就代表勢必大量資金會集中在房地產,排擠到其他生活所需和投資的用度。
2、交易成本:買賣房地產的交易成本較高。
3、資產流動性:ETF在交易日可賣出,兩天後獲得金錢,但房地產要賣出就不是立刻能變現,買進時也有類似的問題。
4、價格波動風險:一般而言,房價的波動,小於股市大盤,最大下跌幅度也較小。
5、預期報酬:就資產本身不加槓桿來說,股市長期的預期報酬一般較房地產(含租金)要高。
6、槓桿:房地產可以提供房貸這個利息相對便宜且較穩定的槓桿來源,股票資產雖然也可以質押借款,但相對不穩定且成本高。
7、消費價值:股票ETF本身的實質價值不高,但擁有自己的房子,可用於自住、營業或也可以出租產生價值。
8、持有成本:大盤ETF的持有成本一般較低,在台灣雖然房子的稅相對不高,但稅、維護成本,折舊成本等等加起來一般還是會高於ETF的費用。
9、個別標的風險:ETF可以獲得接近整個市場平均報酬(即指數化投資),但房地產只能買進個別房地產,而非分散到整個市場,因此會類似投資個股,獲得較不穩定的報酬。
二、購買自住房的考量:
綜合以上講到的優缺點,這段首先首先要考慮的是否買自住房。
1、是否要買自住房的最大重點:需求強度
在考量買自住房的時候,要考慮的主要的是需求和能力,而不是先把它當投資看待,讓投資(或賺錢)的想法凌駕於這兩者。也就是說,雖然買房的確有儲蓄甚至增值的效果,但應該先把買房看作是「消費」的一環,來思考需求面,
誤把投資的想法放在需求前面,可能兩個方向都會有不好的結果。
一種是明明有買房需求和能力,但因為計算之後發現租房把錢拿去投資的預期報酬可能更好,因此放棄或拖遲買房的計劃。
一種是明明不是非買房不可,或其實當下的財務狀況不適合買房,但因為看到近期房價的上漲,或聽信「租金繳給房東是白交」這種話術想法而跑去買。
買房的需求理由很廣泛,需求強度也不同,這點很難有個客觀的評估方式。
但主要可分為剛性需求(無論什麼原因認為自己遲早非買不可)和柔性需求(希望有房,但沒到非買不可)。
如果是剛性需求,那就非得把買房納入理財計劃中,柔性需求,則可多評估自身的能力和其他條件作取捨。
2、財務能力的評估:
當確認需求之後,無論是剛性或柔性需求,買房的前提都是要有一定的財務能力,最直接的就是頭期款是否足夠,以及未來是否有能力按時繳納貸款。
頭期款部分,主要看當下個人的存款、動產投資或其他家人能支援的錢。
另外,也有人會使用信貸等方式補足頭期款,假如你的職業非常穩定,衡量未來兩種貸款的還款都沒問題,也是可能的作法。
此外選擇以購買預售屋,拉長頭期款的準備時間也是可能的作法(但需先了解並願意承擔相關的風險)。
貸款的部分是一個長期抗戰,先確認自身收入的穩定性,以及以記帳方式評估自身的花費(包括自己未來願意過怎樣的生活),來考量自己每個月能負擔的貸款數目。
以台灣相對低的利率環境,也可考量使用較長期的貸款來降低定期還款數額。
在考量還款能力時,建議得保留至少20%以上的緩衝空間,因為台灣一般的房貸都是利息隨利率改變,如果台灣的利率上昇,利息增加,就會增加每次要還款的金額。
整體而言,如果是剛性需求,又有能力買想買的物件,那自然立刻下手減少變數是最合理的選擇。
此外,如果有剛性需求,但以上的財務考量無法達標,也可以考慮先買不那麼滿意的但較便宜的房,以後有能力再換更好的房。
3、租房與買房的比較:
假如一個人財務上有能力買房,但買房是柔性需求,也就是有想買,但沒有非買不可,這時就可以評估兩種作法(買房,或是先租房把閒錢投資)的預期報酬差異,來輔助決定是否買房。
在評估之前,首先要注意的是,如果把租房省下來的錢都投入股市大盤ETF,也就是指數化投資,對個人而言是否是可行的,雖然指數化投資只要願意存錢、持續買進並長期持有,大家都能獲得同樣的市場報酬,但也很多人平常有錢會亂花存不了錢,或心理上無法經歷市場的考驗,在大跌時被迫賣出,假如這樣,那就不如在有能力時,把錢拿來買房更好。
這部分的心理因素每個人不同,我們這裡只能先假設一個人,是已熟悉指數化投資,有存錢的決心,和長期持有的能力,再來作比較。
買房或買指數ETF哪個能帶來更多的資產,主要取決於房價、買房成本、租金成本、貸款利率、貸款比例、房價預期成長率、租金成長率,以及股市預期報酬等。
其中當下的房價、租金成本、利率可以實際了解,買房單一成本(含手續費、稅、裝璜成本)容易估算,自住成本(稅、管理費、房屋修理)可自行評估,房價和租成成長率與股市報酬就每個人看法不同,每個人應依個人的評估來計算。
以下舉一個例子用假設的數字來說明:
假設有個人有350萬現金,每月收入扣除經常性支出平均可存下5萬元(平均每年成長1%)。
假如想買的房子價格1000萬,可30年貸款貸8成,利率2.5%,同等房子的年租金25萬,房價成長率3%,租金成長率3%,指數化投資預期報酬7%,買房交易成本加裝潢150萬,房屋持續成本平均每年是房價的1%。
如果沒買房,當下的350萬,加上每年儲蓄扣租金一開始年可存23萬(之後房租和薪水都會漲,所以會變化),都投入長期年化7%報酬的投資。
如果買房,每月還款約31600元,再扣掉每年花費10萬(每年增加3%),多的錢也投入7%報酬的投資,房價則會以3%成長。
用excel計算買房10年之後的比較:
買房的貸款還欠596萬,房價1344萬,投資部位196萬元:總淨資產944萬
不買房的話,拿去投資總資產部位約有 1160萬,比買房多204萬。
買房30年之後的比較:
房貸還清:房價2427萬,投資部位約1480萬,總資產3907萬
不買房投資部位約有5700萬,比買房多1793萬。
有了相關的數字,可以把數字的差距,和自己覺得房子給自己帶來的消費價值作比較,來決定是否適合買房。
再提醒以上計算只供參考,每個人實際買房價格成本租金,以及對成長預期的相關的數據都不同,可自行使用適合自身的數據來計算,來作為自身買房的參考。
此外,這裡的計算是假設還款之後不再貸出來投資,後面會講到這樣的作法,如果有打算再貸出投資,可再更改計算細節,會讓買房後的資產成長性更好一些。
4、決定買房後的準備:
假如決定幾年以內買房,預計要成為頭期款的錢就不應該作高風險的投資,建議宜以台幣現金為主,如果有買房時間或金錢的彈性,能承擔一定虧損風險,也可可以部分投入一些債券,除非能接受明顯的虧損才可放入一點股市標的。
如果買房的計畫在至少5年以上,就可依時間以及個人的風險容忍度,除了現金和債券之外,適度放部分在股市的指數化投資標的,以免準備資金跟不上房價成長,拖累影響買房計畫。同時在如果在台灣買房,也可以拿少部分資金,自行組台灣Reits的配置,來對沖一小部分房價漲過快的風險(但也需注意Reits主要持有的商用不動產和住宅的價格不是保證一致,只是正相關)。
5、買房之後的可能作法:
買房之後,房貸的付出,勢必會如前面的計算,影響流動資產投資成長的速度,如能貸更高比例、拉長貸款時間,或有一定的寬限期,都是對資產累積有正面幫助。
而除了多賺錢存錢,盡量把閒錢投入指數化投資之外,還有一個方式,是如果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度和財務能力足夠,也可以在還款幾年之後,再申請理財型房貸,再貸出一部分資金投入指數化投資,可以一定程度避免買房拖累資產的成長。
此外,如果投資人是預計一開始先買小(或便宜),之後要換大(換貴)的房子,則需再回到前面的評估,思考是否適合,以及預計什麼時後再換房,決定之後再確認資金的合理調度。
三、非自住房的考量與資產配置:
前面的思考是基於需求而買的自住房(或假如家庭有實際需要第二間房,也是視為自住房類似的考量方式)。
這裡進一步探討非自住需求,主要為投資而買房的作法,除了前面講到自住房時,需符合的財務上有能力購買之外,會有幾個考量重點:
1、是否在房地產上,具有獲得超額報酬的能力:
前面提到,房地產的平均預期報酬較低,且無法進行指數化投資,因此是否具有房地產投資的能力,因而能在房地產上能獲得比市場平均更好的超額報酬,會是一個考量的重點。
如果你有操作房地產的能力,那雖然不建議全投房地產,就有較大的合理性以較高比例的資金投入純房地產投資。
反之,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心,在細部資訊不流通,報酬差異性很大的房地產市場,很可能你就是那個被高手打敗,落後平均報酬的投資人,那就應當更保守。
2、是否有意願花費心力管理:
非自住的房地產如不出租,預期報酬肯定會更差,所以除非是前述有主動投資能力,可以短線操作房地產賺價差的人,都應以長期投資並出租為目標。
但出租房地產就需付出一定的管理精力,投資人需考量是否願意多花這時間精力,當然也可以選擇交給代管公司,但就會多一筆成本。
3、資產配置合理比例: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房產雖然有前述的一些缺點(報酬較股市低,單價高、無法指數化投資、交易成本高等),但它畢竟是有長期平均為正報酬,但價格波動較股市小的優點,雖然也有人會用Reits來取代實體房地產,但畢竟Reits仍有股票性質,波動較大,與股市的相關性更高,所以配置實體房地產當資產配置還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但純粹使用指數化投資作資產配置也很合理)
但既然是資產配置,過多比例投資在房地產上就不合理了,因此,如果當下流動資產還太少就並不適合。以下建議比例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個概數。
首先,假設已有自住房,代表已有很大比例的資產都在房地產,這時應該先累積更多一些股市債市現金等流動資產,再考慮配置實體房地產。
假設不是前面講到的,專精於房地產投資,會建議指數化投資部位,至少達到自住房總價值的一半以上,再開始考慮進一步配置房產(但這並不是建議到達這個數字就該配置,因為有自住房之後,選擇不進一步投資房地產也合理)。
如果有了較多流動資產,可分配資金配置到純投資的房地產,個人也不建議這部分的價值超過指數化投資部位。例如假如有1000萬的指數化投資部位,買800萬的房子,頭期款加上相關成本是200萬,那買了之後就會變成800萬的指數化部位和800萬的房子,剛好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投資更多房地產就非常不建議了。
四、小結:
以股市為主的指數化投資,與買進實體房地產各有優缺點。
在考量自用的房屋時,應首先考量自己的需求,其次考量自己的財務能力來決定是否買房,如果沒有迫切的剛性需求,則可依本文提供的方式,自行估算買自住房與租房長期的報酬差異,來思考買自住房是否划算符合自身期望。
在自住房之外,進一步想將投資房作為資產配置的一環是合理的作法,但就要考量自身房地產投資能力,是否願意多花心力管理,以及注意房地產不應佔資產過高的比例。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