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來因為美國關稅問題,市場有了較大的下跌,看到不少投資人在想是否應該在下跌的時候加碼。
本文試圖從加碼金的來源,探討一個採固定比例資產配置,並持續將閒錢投入的指數化投資人,遇到市場大跌時,加碼是否合理,又應以什麼樣的方式加碼?
一、下跌加碼的定義:
是指在市場下跌到一定程度的狀況下,增加特定時間投入的金額,亦即比原本預定要投入的金額更多或更早,無論本來是要定期定額投入,或是單筆投入都適用。
二、從加碼金的來源探討:
指數化投資本來就是長期持續投入,所以下跌的時候增加投入配置中本身是沒問題的。
但問題在於,在平常就將閒錢投入狀況下,如何在這時能拿出更多的錢來投入,這也牽涉到加碼背後理由的合理性。
以下即以不同加碼資金來源,來探討下跌加碼的合理性。
1、原本預計投入但還未能及時投入的資金:
例如投資人之前獲得一筆較大的資金,準備將它投入自身的投資組合中,但在心理上不太能接受一次全部投入,因此訂好了分批投入的計劃。
這時剛好遇到市場大跌,覺得機會難得,因此把原本延後投入的資金,提前投入。
這樣的作法本身是合理的,因為本來就是要投入的資金,只是提前投入,並不會增加實質的長期風險。
但在這樣做之前,也還是要確認自己的心態是長期持有,是否有加碼投入之後還會繼續大跌的心理準備,而不是只是短期猜測已跌到底而投入,不然還是可能會因為加碼而亂了投資步調,甚至受不了而賣出。
2、提高儲蓄來加碼:
遇到市場大跌時,因為閒錢都已投入,本來沒有多的餘錢可以加碼,但投資人可以透過加班、副業等方式增加主動收入,或是減少不必要的開銷,來增加這段時間可投入的閒錢,增加買進金額,達到下跌加碼的效果。
這種作法可說是一舉兩得,既能在下跌時加碼,也能讓自己儲蓄提昇,更加速累積資產。
3、把預備金(或原本未準備投入的錢)投入:
平常保留的預備金,是為了在緊急狀況(例如失業或意外需要重大開銷)時,不致於賣出投資資產而保留的現金。
因此在市場下跌時,貿然把這筆錢投入進去是非常不好的作法,因為沒人能確定下跌還會再跌多少,持續多久,如果在下跌期間,發生什麼意外,真正需要用到這筆錢時,就只好被迫實現虧損賣出了。
4、保留加碼現金:
保留加碼現金的理由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希望藉由在下跌時加碼,來增加報酬。
第二種是希望藉由在下跌時有錢加碼,安定自身心理,幫助自己不會在下跌時賣出。
首先針對第一個理由來說。在指數化投資,其實鼓勵大家平常就把可以長期投資的閒錢都投入投資配置中,
因為長期而言,市場向上,在無法預測市場漲跌的情況下,刻意保留現金不投入,有較高的機率,是反而錯過市場的上漲,等到真正大跌的時候,價位反而很可能比當初還高。只有較小的機率,是真的等到下跌至比當初還低的價格。
因此這種作法,其實是會拉低而非增加長期平均報酬,並不合乎想要增加報酬的目的。
如果是認為,自己在市場在下跌時,沒有現金可以加碼,會讓自己抱不住無法長期持有,那麼持有一些現金是合理的,但現金的數量最好不能太多拖累績效,足以讓自己的下跌時穩住信心長期持有即可。
但問題在於,如果要有錢加碼才能安心,代表這筆錢就是不能全都加碼下去的,因為如果都加碼下去,市場還繼續大跌,那投資人就可能抱不住了。
所以就會變成,為了心理上的因素,可保留一筆加碼金,但這筆加碼金永遠都不能全部加碼。
那怎麼樣的方式把保留的現金投入加碼是合理的呢?我認為比起隨意的加碼,或訂一些沒太大根據的猜測市場作法(例如什麼下跌10% 把1/3拿來加碼),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的作法是最合理的,可參見以下第5段的進一步說明。
4、借貸開槓桿:
有些人平常就把閒錢投入,到了下跌時再借錢開槓桿加碼,這樣的作法不是說不行,但可能在理由上不充分。
假如一個投資人平常不開槓桿,到了下跌時才開槓桿加碼,這有兩種可能
一是覺得平常開槓桿風險太高,所以下跌時再開。
二是他平常就有能力承擔開槓桿的風險和開槓桿的理由,只是不想開,覺得下跌時開才比較好才開。
這兩種理由都不盡合理。
平常開槓桿風險高,難道下跌一波風險一定就低了?很多時候所謂下跌,可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上漲之後再下跌,價位未必比當初低,而且下跌之後也還可能繼續大跌,如果平常會在意槓桿風險,這時候開槓桿加碼是很危險的,如再遇到繼續大跌可能就受不了而賣在低點。
第二種狀況,假如本來有能力和開槓桿的風險承受度,開槓桿也符合財務需求(例如還很年輕,投入資金還不多,依照生命週期投資法來開槓桿,降低時間順序風險),那就沒有平常不開,到下跌時才開的理由,如前所述,下跌時有可能價位更低於一開始,最終可能拿到比一開始就投入較差的報酬,也未達到生命週期投資法盡早增加曝險的目的。
基於上述兩種理由,其實很多人所謂下跌時開槓桿加碼,只是一種「擇時投入」的作法,並沒有充分的根據這樣做會比較好。
5、再平衡式加碼:
有一種加碼方法,有一定的理據,也可設定一定的規則,不至於讓投資人隨意依喜好加碼,那就是資產配置再平衡。
首先以資產配置的角度,根據自身風險承受度,設定股票、債券和現金的比例,當股市大跌時,在進行再平衡的同時等於加碼。
在資產配置中,股債配置是最基本,現金本非必要,但如前述,有些投資人手上沒有現金時,會影響在下跌時的風險耐受度,所以保留一部分的現金,或甚至全以現金取代債券,這部分的現金在觸發再平衡條件時,就能買進下跌的股票或債券,達到加碼的目的。
例如,投資人有1000萬元閒錢,依照自己較保守的風險承受度,設定60%即600萬投入股市,剩下40%的400萬因為不喜歡低風險部位會像債券那樣波動,所以犧牲一些預期報酬全改成現金。
投資人設定一年一次固定再平衡,並加上偏離超過5%就要進行再平衡的條件。
投入之後如遇到股市大跌,股市部位下跌20%,只剩下480萬股市部位,總部位剩下880萬,這時股市部位的比例會只剩下480/880=54.5%,與設定60%相比,超過了5%的變動。
這時即可以進行再平衡,把其中的48萬現金,買進股票,這時股市部位會變成528萬,剛好恢復成股市佔60%,現金佔40%。
這樣的作法,在達成下跌加碼的同時,只是讓自己的配置恢復原來比例,現金部位仍會持續在某個比例以上,不會因為加碼而讓風險過高,在繼續下跌時失去信心而賣掉。
上面講的是保留現金時的作法,如果不使用現金部位,使用債券部位時,也是類似的作法,在股市大跌,而債券表現相對好時,賣債買股再平衡,恢復原本的配置比例,也達到了類似下跌加碼的效果。
此外,雖然制定一個需要再平衡的比例,但也不用太過嚴格要立刻執行,變成每天都要去計算比例變化,這就不太符合實行指數化投資不需要常在意市場的優勢,因此,仍可定期或有空再檢視即可,對於長期投資來說,短期何時買進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三、總結探討:
本文探討指數化投資,在股市下跌時是否要加碼。
其實指數化投資重在長期,不需要常常關注股市走向,所以本來就不用太過在意短期的下跌,並因此改變自己原本的投資行為和計劃。
假如還是會注意市場並想在下跌時加碼,根據本文的探討,在市場下跌時,把本來要投入的錢提早投入加碼,或是賺更多花更少的方式來增加投入,都是合理的作法。
但為了想下跌加碼賺更多錢就刻意多保留現金,或是到下跌時才開槓桿,就不是那麼前後一致的作法,應該要更謹慎檢視自己作法的理由。
如採用資產配置的方式,一開始配置固定比例的債券或現金,並在股市下跌讓配置偏離大於設定時,進行再平衡式的加碼,會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以上是理性作法的探討,但也了解實際上人不可能完全理性,例如想多留一點點現金,下跌時在不超過風險的狀況下按自己心意加碼,或是忍不住提前作再平衡,其實也都不是很嚴重,大方向能盡量長期持續投入指數並長期持有,都是好的。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