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投資美國公債ETF與直接買美國公債的差別為何?

 

近來美國債券下跌,美國債券到期殖利率即預期報酬增加,有不少人開始希望買進債券,讓資金獲得相對穩定的預期報酬或配息。

 

那麼直接債券ETF或是直接購買債券,哪個比較好呢?哪個能讓現有的預期報酬長久穩定呢?本文主要從風險、報酬、配息三個角度來作探討。

 

債券ETF的優勢之一是可以分散不同債券的信用違約風險,因此本文直接探討幾乎可忽略信用風險的美國公債與美國公債ETF,來更集中於了解兩者之間的其他差異。

 

此外,對台灣人來說,持有美國公債都有匯率風險,這點兩種投資方式相同,而因通膨讓實質報酬降低的問題也是兩者都存在,所以本文中都僅簡單提到而不再深入探討。

 

一、直接買債或債券ETF的基本差異

 

直接買美國公債持有到期時,投資人在特定時間以特定價錢與到期殖利率,買進個別的公債,最後持有到期按票面價格拿回錢,是較為單純的投資方式,也可以依需求多配置幾支不同到期時間的公債(即債券梯),來分散一些利率和再投資風險。

 

而一般美國公債ETF(後面會詳述特別的目標到期ETF)會買入符合收錄標準的所有公債,再定期更換新的債券。

 

有些ETF有限定天期,例如VGIT就是一支持有3-10年中期公債的ETF,它只會買進還剩3-10年到期的債券,債券的到期時間不足3年的時候,就會在指數定期更新時賣出,再換上一些美國政府新發行的3-10年債,或原本超過10年期,但當下到期日已不到10年的公債。

 

有的ETF是沒有限定天期的,例如GOVT就是一支持有各種天期美國公債的ETF,但它同樣不會持有債券到期,會在債券剩下不到1年的時候賣出(因為不到1年的債券,性質已類同於現金),換上新發行的債券。

 

ETF與直間買債的這些基本差異(是否大量持有債券與是否持有到期)就影響到兩者的許多特性。

 

 

二、虧損風險:

 

有一種看法是,買債券ETF有虧損風險,而直接買債券沒有。這種說法反映一些事實但也不完全對。

 

首先,如果是短期下跌的風險,直接買債券和債券ETF都一樣會有(債券ETF會下跌就正是因為所持有債券下跌),也就是說,直接買債券如果要在還未到期時賣出,一樣會有虧損風險。

 

那麼持有到期呢?這點的確是直接買債券的優點,只要買進當下到期殖利率為正,持有美國公債到期,就一定不會虧損,但如果是債券ETF就沒有完全保證。

 

不過,如果拿同樣平均到期時間的債券和ETF相比,持有與到期年分同樣的時間,債券ETF要虧損的機率也是非常低的。

 

例如現在美國公債的到期殖利率大約4%,有兩種選擇,一是買一張6年後到期的公債,一是3-10年中期債券ETF,平均到期年限也是約6年,同樣持有6年,直接持有公債一定不會虧損,但ETF要虧損也要很罕見的走勢,也就是這6年初期債券大漲利率大幅下降,拉低新加入債券的預期報酬,然後快到6年的時候再利率再大幅提昇,讓債券大幅下跌,這的確有可能發生,但機率並不高,而且如果持有的時間更長,它只會代表暫時的而並不是永久的虧損。

 

先從實際運作的角度來說明。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債券持有到期能確保不虧損,而債券ETF不會讓債券持有到期,所以會在下跌時賣出債券實現虧損,造成債券ETF有永久損失的可能。但事實上,ETF賣掉特定期限的債券並不是換成現金,而是買新的天期更長的債券,假如舊的債券下跌(殖利率上昇),新的債券一般殖利率也會更高或相近,所以結果其實就是雖然「賣低」,但接下來「買更低」,所以債券下跌賣出實現的虧損,將由新的預期報酬更高的債券獲利來填補,並不會造成公債ETF真正的永久損失。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資產短長期風險的角度來理解。短期持有公債會因債券利率變化而有一定的漲跌虧損風險,但持有時間夠長(例如長到與本身債券的到期年數相同)就能基本消去這個風險,因為直接持有債券會隨著時間愈來愈接近到期日,因天期造成的利率風險逐漸降低,最後到1年以下時降為類似現金,因而能確保最後的短期不會虧損。而債券ETF因為持續換債券,所以即使很接近6年,已經沒有太多時間能撫平大跌影響的時候,還是一樣保持持有中期的債券,自然如果最終的1-2年時間遇到大跌時,有可能產生暫時的虧損,但後續還是會逐漸回正。

 

所以如果你這筆是確定6年後要使用,那直接持有6年到期的債券,確保第6年的正報酬很合理。但如果不是而是要更長期投資的話,短期的暫時虧損(就像直接持有債券在第4年的時候也可能是虧損的,但持有到6年就不會)對你並沒有實際的影響,在下跌時繼續持有具更高殖利率的債券ETF,會帶來更好的報酬填補之前的下跌,還擇ETF並不會因此造成長期持有的虧損。

 

三、預期報酬與穩定性:

 

無論是ETF還是直接買債債券,當下的債券到期殖利率(Yield to maturity)就反映了未來持有到期(ETF持有平均到期期間)的預期平均年化報酬,也就是說,買進同樣平均存續期間,同樣到平均到期殖利率的公債或公債ETF,預期能得到的平均報酬是一樣或很接近的。

 

兩者的預期報酬接近,但報酬的穩定性呢?相對而言,買一支債券持有到期,能帶來較確定的預期報酬。在不考慮配息再投入的情況下,買入的到期殖利率就是最終的年化報酬。

 

而債券ETF因為會持續更換債券,所以雖然用到期殖利率當預估報酬的合理基準,期間的報酬會因為後續的債券價格波動(連帶影響債券殖利率)而有所改變,例如如果投資前期債券下跌,後續的年化報酬就會逐步增加,投資前期債券上漲,後續的年化報酬率就會逐步下跌,因此最終特定期間的報酬,會偏離一開始根據到期殖利率的預估。

 

這樣看起來,直接買進債券在預測未來報酬上明顯有較確定的優勢,但這是假定拿到的錢(包括債息以及到期之後拿回的錢)不再投入的狀況。

 

如果拿到的債息和到期領回的錢要再投入,那接下來的報酬就同樣會受到當下市況的影響,如果這時債券價格較高(到期殖利率較低),之後的債券報酬就會降低。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再投資風險」,雖然個別債券本身的預期報酬可以確定,但後續一樣要面對預期報酬不確定的狀況。

 

而對債券ETF來說,因為持續更換債券,所以等於是把再投資風險,廣泛分散在不同的時間點(每個時間點的利率都會略影響到後續的報酬高低),而投資單一債券,則最大的再投資風險集中在債券到期的同時,如果債券到期同時的利率剛好很低,就會造成後續很不利的狀態。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要用錢因而這筆錢不會再投入,想在這個期間,獲得較確定的報酬,那買該時間到期的個別債券,會是很好的選擇。但如果你的預期投資期間很長(可能是30年或更長),或沒有明確的投資期限,那麼直接買債券,並不會讓你的預期報酬比較確定,在這點上就並沒有優於ETF

 

四、配息數量與穩定性:

 

前一段講到的是「總報酬」,它包括了配息以及價格變動在內,是指投資人真正賺到的錢。但也有投資人在意的是「現金流」,也就是能拿到多少債券或債券ETF的配息,以及是否穩定。

 

在開始進一步說明之前,建議先了解債券的配息不是白白獲得的,它只是把債券總報酬中拿出一部分成為現金流,在同樣的債券到期殖利率之下,配息拿愈多,價差報酬就相應愈少,甚至可能會是負的,所以並不是配息拿愈多就愈好,應該是真的有現金流配息需求的人,才需要關注配息的多少與穩定性,否則就更應該以關注總報酬為主。

 

持有債券或ETF哪個能拿比較多配息呢?延續前面所述,同樣到期日的公債,到期殖利率也類似,但不同的債券的配息數和配息率都是不同的,這取決於它當下的價格,價格愈高,未來的價差報酬愈少(或甚至是負的)那自然配息就相對多,反之價格愈低,未來的價差報酬愈多,配息就相對少。

 

而一般債券ETF是廣泛依市值持有市場上特定天期範圍的債券,所以它的配息(除了美國以外地區發行的累積型ETF會把債息再投入之外,ETF會扣掉費用之後定期把收到的債息配給投資人)比例會反映市場上流通債券的平均,也就是說一定有些同條件債券的配息高於ETF,也有些同條件債券的配息低於ETF

 

所以,對於確實有固定現金流需求的投資人來說,直接購買債券的好處,在於可以依自己需求,在同樣天期的債券之中,去選擇個別配息率偏高(價格較高)或偏低(價格較低)的債券,來達成自己的現金流目標。

 

那配息的穩定性呢?個別美國公債在持有未到期間的所有配息都是能事先確定的。而債券ETF持有大量不同配息比例的債券,又會持續更換債券,所以配息數是會持續波動的,大致也會與債券殖利率波動相關(但不會像到期殖利率那樣即時反映波動,而是隨債券的逐步更換而緩步變動),在利率提昇期間逐漸增加,利率下降期間逐漸減少。

 

但個別債券的配息一樣會遇上有再投資的問題,也就是說,一旦剛開始買的債券到期,未來再投資時就不再能保證新買的公債,還有當初有的配息數和配息率。只能看當時的利率狀況而定了,如果當時的利率很低,那配息就可能突然減少很多了。

 

因此對於在特定期間有固定花用,確實需要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來說,購買該特定期間的公債獲得穩定配息是個合理的選擇,但如果超過到期時間,現金流就無法繼續保障。

 

而如果仍在資產累積期,並沒有花用配息需求的人來說,獲取穩定配息之後還得花成本再投入就並沒有幫助,選擇交易成本較低(後述),且便於將配息小額隨時再投入ETF(甚至直接選擇歐洲發行的不配息版本美國公債ETF)就是蠻合理的選擇。

 

五、投資成本:

 

前述為直接持有債券與債券ETF理論上的差異,但以下講到的成本,會影響到實際報酬的差異:

 

1、交易成本:

直接購買債券不僅管道較少、每次最低買進門檻較高,也會有較高的交易成本,有些管道的交易成本會以手續費(佣金)的形式呈現,有些則會間接直接反映在買進賣出的價格,透過不同管道買進的價格是不同的,愈高的買進價(或愈低的賣出價)就代表實際的交易成本,這部分有時甚至可以差到好幾%,而且相當不透明,常很難確認確切的成本有多高。

 

這些交易成本一般而言在   銀行購買>複委託>海外券商,但實際要看各管道、每次買進數量,以及買進的個別債券而定。

 

ETF則是在股市買賣,買賣價格較透明價差較小,加上手續費之後整體費用一般相對便宜很多,而能較小額交易也對投資人來說較為方便。

 

如果投資期間愈長,則一次交易成本相對較小,但如果投資期間僅幾年以下,則相對的交易成本對整體報酬的影響就愈大。

 

2、持續內扣成本:

 

ETF有每年都會有一定的內扣成本,依不同的ETF而定,在美國購買的美國公債ETF,如稍作選擇,這個費用可低於一年0.1%

 

直接買美國公債,除了一些會收保管費的銀行,就沒有持續性的成本,是它的一項優勢。

 

3、稅務成本:

 

台灣人直接買美國公債目前所知的管道都不會因配息被課稅。

 

美國發行的美國公債ETF則在大多數管道,會在配息的時候先被預扣30%的稅。

 

但如果選擇會自動退美國債券稅的券商購買美國公債ETF(例如Td AmeritradeIB或國內大多的複委託),則這筆被扣的稅會在第二年自動退回,實際上稅務成本主要僅是這筆錢的時間成本,影響不大。

  

另外也可以選擇英國發行的美國公債ETF,則在任何管道都不會被額外課稅。

 

六、介於買債券和債券ETF之間的另個選項:目標到期債券ETF

 

上述直接買債券和ETF各有其特色和優缺點,而目標到期債券ETF是結合兩種特性的產品,它會持有多支同一年到期的債券,中途不更換債券,而在最後一年各債券都到期之後將錢還給投資人。

 

這樣的產品既能減少直接買債券的交易麻煩和成本,也能像直接投資債券一樣,在特定期間獲得相對穩定的預期報酬和配息,對於在某個時間點要用錢的投資人來說是另一種不錯的選擇。

 

目前在美國iShareInvesco都有出一系列的各年分到期債券ETF,其中純美國公債只有iShare有出,目前有未來1-10年各年分到期的(目前最久的,是2032年到期的IBTM)可以選擇。

 

七、小結:整體評估應該買什麼?

 

整體而言,一般債券ETF是讓投資人長期曝險在固定範圍天期的債券之中,而持有個別債券是讓自己手上的資產從較長天期的債券,逐漸變短,最後變為類現金領品。

 

對於在特定時間點需要用大筆的錢的人來說,直接購買該年分到期的公債,或買進目標到期債券ETF是合理的選擇,能確保要用錢的時候不會處於虧損(但匯率風險就沒辦法預防),預期報酬和配息也都能較為確定。主要缺點是如果遇到嚴重通膨利率大幅上昇,會侵蝕債券實質的報酬,這點雖然債券ETF也會遇到,但如果是投入初期就遇到,債券ETF的長期預期報酬會逐步提昇來填補一部分被侵蝕的獲利。

 

對於預期持有時間非常長(可能超過30年)以上的投資人來說,直接買債券因為會遇到到期再投入的問題,就無法在風險、報酬和配息上那麼確定,因此主要的優勢不那麼明顯,直接選擇長期穩定曝險於同性質債券,也較省時間省交易成本的ETF,也是合理的選擇。

 

對於不確定多久會用錢的人來說,直接購買債券在風險和報酬上也沒有明顯的穩定優勢,只有配息的確定性的確會較高(但超過到期日要再投資時的配息就得重設),如果不是真的有現金流的需求(例如其實還在資產累積階段),選擇ETF就會是很合理的選擇。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