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一些與投資匯率風險有關的說法和疑問。
例如,因為投資海外會有匯率風險,所以投資台股或台灣上市ETF就好了;使用美國上市ETF定期投資全球,但覺得最近美金漲太多,想先停止投入等美元跌了再說;要投資利率比台灣定存利率高的美元或美債,但想能不能設法避開匯率風險?
只要是投資就一定有風險,而當你使用的主要貨幣是台幣,投資美元或是其他貨幣的資產,就很可能會有匯率風險,不過,並非所有風險都一定值得承擔,那麼承擔匯率風險是否合理或必要?
本文即探討投資中的匯率風險,並給對匯率風險感到困惑的投資人一些建議。
一、隱藏的匯率風險:
有些人會覺得我都在台灣,用台幣買東西,都投資台幣投資,就完全不用承擔匯率風險,但其實並非如此。
例如,我們在台灣買一支美國公司蘋果生產的iPhone,雖然是用台幣買,但其實台幣的價格,早已經隱含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在裡面,當美元上漲時,原本以美元定價的iPhone的台幣定價也可能愈高,反之則愈低,美元對台幣上漲對要買iPhone的消費者來說,就是一種匯率風險。
又例如,當我們用台幣投資台積電的股票的時候,這時雖然價格漲跌是台幣,但因為我們成為台積電的股東,台積電把晶片賣給美國的科技公司會用美元交易,所以最終能賺多少台幣,會受到美元台幣匯率的影響,美元漲愈多,台積電相對就賺愈多,台幣漲愈多,則賺得愈少,因此,美元下跌對台積電股東來說也可能是一種匯率風險。(當然台積電漲跌因素很多,所以未必美元下跌股票就會跌)
所以,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其實各種消費投資都可能有間接的匯率風險,只是因為用的是台幣計價,所以可能感覺不到而已。因此,在投資時其實沒必要一開始,就刻意避開所有的匯率風險。
二、計價幣別與匯率風險:
延伸上述的討論,可知道物品或金融產品「計價幣別」常常表面上的,並不一定代表真正的匯率風險,這在投資於基金(包括ETF)的時候更是如此,真正的匯率風險是要看所投資資產的幣別。
例如,使用台幣投資台灣上市的美國公債ETF(先排除複雜的槓桿反向ETF),並不會因為是用台幣買的,就沒有匯率風險,因為ETF是把台幣換成美元購買美元債券,所有美元對台幣的漲跌,都會反映在ETF的淨值和價格中。
又例如,投資於VT這支美元計價的全球股市ETF,其實並不是完全置身於美元風險之下,其中約60%的美股的確是美元資產,但其他部分則會是歐元、日元、英鎊、加幣、瑞郎…等的資產,甚至其中還有近2%的台股,是屬於台幣資產。所以投資於VT是把匯率風險分散在不同的幣別,而不都是集中於美元。
有一種例外的狀況是ETF或基金有匯率避險,那計價幣別才會全是投資人要承擔的貨幣匯率風險。例如BNDW這支美元計價的全球債券ETF,雖然持有很多非美元的債券,但因為有美元避險,所以匯率風險會全轉為美元。
所以,在思考評估匯率風險的時候,應該看基金實際持有的資產,來看自身配置於的各幣別的比例,並進而調整配置一個自己能接受的各幣別資產比重。
三、匯率風險與分散資產風險的取捨:
但無論如何分散,我們投資於海外資產,的確還是會有更多的匯率風險.那麼,承擔更多匯率風險是否值得呢?
我這裡先講出我的答案是「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產本身(尤其是股市)的風險,特別是長期風險,遠大於匯率風險,透過承擔較小的匯率風險,分散可能更嚴重的市場風險是划算的。
以長期投資最主要的風險資產股票為例。雖然在本世紀以來,大多數的主要股票市場,彼此之間漲跌相關度很高(除了少數較封閉的市場例如中國A股,或一些邊境市場股市),但各市場的長期報酬差異卻會很大。
例如到2024年1月底為止,以美元計價的MSCI IMI系列指數為例,過去10年的全球平均總年化報酬為8.8%,而台灣股市表現特別好,年化報酬高達12.54%。但也有一些報酬很差的國家,例如馬來西亞(年化-2.15%)、 中國(年化0.74%)、新加坡(年化1.61%)、英國(年化1.91%)等。假如投資於全球股市,10年的總報酬約132%,但如果只投資於英國一個市場,10年的總報酬只有約21%,足足差了110%的報酬。
這裡不是要唱衰台股的表現,而是我們沒辦法事先預測,下一個10年、20年,台股(或任何一個市場)還會表現像過去一樣好、或者和全球差不多,還是會像這些落後的市場一樣很差。
假如我們為了避開匯率風險(台幣對美元匯率就算近年高點近35跌到低點27多,也就大約上下20%而已)只投資台股,等於去承擔可能在某個時期落後全球股市超過100%報酬的風險,那就是因小失大。為了想避開較小的風險,而去承擔更大的風險,並不是一個明智的作法。
不過,因為台股與台幣有一定的正相關,因此對於在意台外幣匯率風險的人來說,在全球股市配置(台股只佔約2%)中,略增加一定的台股(例如10%、建議不要超過20%,以免前述的單一市場風險太高),就有一定的機會略減緩台幣升值的風險。
四、匯率風險和利差:
近二到三年,美國因較嚴重的通膨大幅昇息,因此基準利率明顯高於台幣,所以無論是美元現金(包括定存、1年以下的短期公債票據等)以及美元債券,利率都明顯高於台幣的相關資產。
也因此不少人開始投入美元的現金和債券,希望獲得較高的預期報酬,但也注意到投資這些美元資產是有匯率風險的。(前面提過,就算買台幣計價的美元債券ETF,一樣有匯率風險),也因此不時會看到有人問,要怎麼才能投資美元資產同時又能避掉匯率風險。
盡管對一般投資人來說,台幣對美元的避險工具不多且不是隨手可得,但匯率避險是不想面對匯率風險的人的一個可能的作法,但因為所有的避險工具都會把利差考慮進去,所以在債券或現金市場上作匯率避險,就可能會完全失去一開始投資美元資產的目的。
例如,目前一般散戶投資人最可能使用的台幣對美元避險的工具,就是美元/台
幣的匯率期貨(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所以也不是人人都方便使用),買進該期
貨,等於作多美元,賣出該期貨,就等於作多台幣,所以假如你投資於美元資產
的同時,再賣出同樣合約價值的期貨,就等於作了匯率避險,這樣你的投資不會
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因此沒有匯率風險。
但避險的代價呢?因為美元的利率高於台幣約3.5%,所以期貨(或任何匯率避
險工具)的價格與成本,就會反映這個利差,也就是將會有大約年化3.5%的逆
價差,對長期賣出期貨轉倉的人來說,等於一年要承擔3.5%的成本。付出這個
成本之後,你投資的美元現金或債券,就會得到與台幣定存類似的預期報酬。
也就是說,你為了要避掉匯率風險,等於直接讓原本想賺的利差消失了,失去原
本投資美元美債的意義。
換言之,在台幣的利率較低的情況下,你想要享有美元的較高利率,就得承擔匯率風險,而不是想要避開它。
五、 預測匯率高低再買進美元是好方法嗎?
在決定應該分散風險,將一部分資產投入海外股市(常會透過美元計價的海外ETF),也了解如果要獲得當下美元現金或債券較高的利率,就必須承擔匯率風險之後,還是會有個常見的疑問,就是現在美元看起來比較貴,那我是不是等美元變便宜時再換匯買進呢?
首先,匯率的漲跌是難以預測的,匯率的漲跌因素很多,連投資法人的專家們都無法準確預測(如果真的有人能有實力持續準確預測匯率,光靠炒匯就能變億萬富翁了),一般投資人當然也無法做到。你覺得現在美元貴,但不代表接下來一定會變便宜,也有可能變更貴,讓你更買不下手。
其次,就算你真能稍微掌握匯率高低,你想要擇時買進的同時,也無法預測這段時間的資產漲跌,有可能你本來想買進美股,但覺得匯價太高想等待,可能等了幾個月,終於等到美元變便宜時再買進,結果發現這時美股早就上漲得更多了,反而因小失大。
所以,在決定自己的資產配置與要投入標的之後,按計劃單筆或定期分批投入,完全不要去關注無法預測的匯率高低,會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真的很容易在意匯率的高低,也可以用複委託買進海外標的,但選擇以台幣扣款,雖然可能在配息再投入時多花一點點換匯成本,但如果能讓自己免於換匯時過度在意匯率的困擾,進而能順利按紀律投資,還是值得的。
六、結語:
匯率風險是投資海外資產時要負的風險,但相對於股票等資產的波動與長期風險,匯率風險其實是相對小的,我們不應該為了害怕匯率風險,讓自己身處於更嚴重的台灣單一市場風險之下,而想要獲得較高的外幣現金與債券利率,承擔匯率風險也是必要的。
匯率風險取決於資產本身幣別而非基金(包括ETF)的計價幣別,所以如果投資全球股市,代表的是匯率風險分散於各個幣種而非集中於美元,在作資產配置時,可稍了解自己真正有多少比例分散於哪些幣別,作為配置的參考。
短期的匯率漲跌難以預測,長期而言則可能來回波動,因此在投入外幣資產,不應關注當下短期的幣價高低,而是應按計劃盡早投入長期向上的股票債券等資產,過度在意匯率而空等才是最不划算的。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