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出了很多公司債ETF,對於想比公債多負擔一點風險,且多拿一些預期報酬的投資人來說,是個合理的選擇,且相較於直接投資單一公司債,能一定程度地分散信用風險。
但不少ETF為了吸引投資人,刻意拉高配息,有時可能讓投資人可能承擔過高風險,此外,常看到宣傳在降息期間,ETF會有很好的報酬等等,這已偏離了選擇債券應有的重點:風險與長期預期報酬。
本文即從風險和報酬兩個角度分析,來說明投資公司債ETF應該注意的事。
一、 風險:
1、 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同樣天期的美國公債利率上昇時,帶來的債券價格下跌,風險大小取決於債券的存續期間(存續期間與平均天期正相關,但不是完全相同),存續期間愈高,利率變化造成的波動愈大。
以元大20年以上A-AAA級美元公司債ETF(00751B)為例,因為是長期債券,存續期間超過15年以上,利率風險頗高,價格曾經從2020年8月的52元左右,最多在2023年10月跌到剩31元左右,等於大約是40%的價格跌幅,且這期間並未有明顯的信用風險出現,下跌幾乎都來自因昇息與通膨預期造成的長債利率上昇。
利率風險本身不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失,屬於暫時性的下跌和波動,只要足夠長期持有(超過本身的存續期間)就能恢復損失,但如果投資人無法忍受這麼大的波動而在下跌時賣出,就會遭受真正的損失。
利率風險是很難預測的,這一、兩年來有一種說法,是長期債券在美國降息之後,就會上漲而獲得價差報酬,且沒什麼下跌風險,但其實長期債券利率和聯準會決定的利率之間的關係並非亦步亦趨,而是可能因市場預期的變化而不同調,因此不要誤以為要降息就穩賺價差,而必須對可能的利率風險下跌的有心理準備。
如果不能接受較高的利率風險,就不建議買長期公司債,可以選擇中期(或綜合天期會類似於中期)或短期公司債ETF來降低這方面的風險。
2、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因發債公司信用出問題而造成的風險,又可以分為違約損失、降評賣出損失以及因風險預期的短期下跌。
違約損失即發債公司還不出利息和本金而造成的直接損失,實際上平均而言會造成投資人一半左右的本金損失,而ETF的優點在於持有許多公司的債券分散了這樣的風險,不會造成太大的直接損失。
降級損失,則來自於雖然所持公司債沒有違約,但被調降信用評等,因此價格下跌,且同時超出了ETF持有的範圍,必須把它賣出(例如BBB級的公司債ETF中有債券被降到垃圾級,ETF就必須把它賣出),這部分在一支夠分散的ETF之中雖然佔比通常不大,但仍是一筆損失。
純短期波動是指債券本身沒有真正違約或降級賣出帶來損失,但因為市場擔憂經濟不好造成公司違約機率增加,因此整體公司債價格下跌,這種情況可能只是暫時下跌,如果能堅持不賣出ETF,在未違約降級的情況下還是會恢復。
但也不能小看信用風險造成的短期下跌,即使是投資級的公司債,以元大20年以上BBB級美元公司債ETF(00720B)為例,2020年時,因為Covid19造成對全球的經濟重創,市場擔憂違約增加,雖然美元利率下跌,應該有利於公司債價格,但價格反而從2020年3初的高點48元左右,僅十幾天就跌到35元,等於是28%左右的下跌。A級的00751B最大跌幅略小一些,但也在25%左右。
雖然之後因為經濟情況較穩定,價格逐步恢復,但假如受不了這樣的下跌賣在低點,就會遭受實質損失。
整體而言,如果你不希望承擔信用風險,尤其在資產配置中,希望能多分散股市的風險。就建議投資美國公債這類不受信用風險影響的債券,或至少以公債為主,只搭配小量公司債。
而如果願意承擔較多信用風險,可依希望承擔的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信用評級,BB以下的垃圾級風險最高,BBB級次之,A級以上的風險較小,理論上,負擔較高的信用風險,能獲得較高的預期報酬。
二、 長期預期報酬:
在投資債券ETF的時候,可評估當下的預期報酬,看擔負相應風險是否符合自身理財需求,要估算預期報酬應從下列四項著手:
1、 以到期殖利率為主要基準:
債券ETF預期報酬的主要基準是持債的平均「到期殖利率」,即假設所持債券到期時獲得的年化報酬(包括配息和正負價差的總和)。
雖然因為債券ETF會持續換債,大多也不會持有債券到期,最終長期報酬會因利率變化,不會剛好等於到期殖利率,但仍會相對接近這個數字。
常見的對債券預期報酬的誤解,是分不清配息率和到期殖利率,誤以為配息高,報酬就高,其實在到期殖利率相同的情況下,配息愈高只是代表價差報酬愈少(或負更多),並不會讓預期報酬變高。
2、
考量提前到期:
很多公司債有提前到期的機制,亦即在某個時間點之後,該公司可以選擇提前還清債務。
因為公司的管理階層會站在公司股東的立場,會選擇在對公司有利,對債權人不利的時候(通常是利率下降的時候)提前還債,這會造成投資人的實質報酬,可能小於到期殖利率。
有些ETF因此會提供最差殖利率(Yield to Worst)的數字,就是假設所有持債都在不利的狀況下提前到期而得到的年化報酬。
實際上ETF的合理預期報酬應該是在到期殖利率和最差殖利率之間。
3、考量違約和降級損失:
前面講到債券會因違約或降級被迫賣出而帶來損失。
投資級債券的直接違約機率不高,但加上因降級帶來的損失,仍有可能長期達到一年0.3%以上,非投資級債更有可能達到1.5%以上,這個預估數字可能依照持債細節,以及每個人或機構可能作出來的都不同,但總之需要減掉預估的數字才會是合理的預期報酬。
4、考量ETF費用率:
ETF發行公司每年會收取一定的費用,另外還有債券交易的成本,所以把前面估出的預期報酬,再扣掉費用率才會是合理的預期報酬。
在台灣可查到ETF的總費用率,其中一般有包括交易成本,但因為債券的交易常常是沒有手續費,而是交易成本隱藏在買賣價差裡面,這部分不會反映在數字裡,所以實質上預期報酬還會再更低一點。
---
以上算出的預期報酬,是負擔合理風險之後得到的長期預期年化報酬,至於前面也有講到的,對於債券短期價格的預測(例如降息所以以為債券一定會漲),而期望獲得明顯更高的報酬,是無法確定的,投資債券ETF時,不建議有這種短期想要賺一大筆的心態。
三、 選擇公司債ETF的其他注意事項:
1、無益的拉高配息選債方式:
有些公司債ETF的選債,用一些方式(例如在指數中限制最低票面利率)拉高配息率,但如前所說,其他條件類似的狀況下,增加配息率只是降低價差報酬,並不會讓投資人的總獲利比較多,加上台灣拿到配息還要等一個月,其實完全沒必要追逐高的配息。
其他與配息相關的,像是收益平準金、配息頻率等等,也都是屬於無益於投資人的選擇條件。
2、ESG選債:
這類ETF只投資對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表現較好的公司的債券。
如果你是基於相關理念,希望只支持這類的公司,選擇ESG相關的ETF是合理的作法。但不要預期ESG選出的公司債報酬會比較好,或比較不會違約,並沒有足夠的實證研究可以說明這點。
3、 特定選債方式:
有一些ETF會採用特別的條件策略來選債,並宣稱能獲得較高的報酬,很可能是拿過去的資料回測。
但很多時候,這些選債方法並沒有嚴格的檢證,而只是看著過去的答案拼湊出來的選債標準,在上市前好像有效,但ETF上市後很可能失效而獲得不好的績效。
4、單一產業風險:
如前所述,投資人可按信用評級,投資綜合產業足夠分散的債券ETF,獲得合理的相應報酬。但台灣還有出一大堆奇怪的產品叫做「單一產業公司債ETF」(例如金融債、醫療債、電信債、科技債…),為什麼說奇怪,因為它等於讓你承擔更多的單一產業風險,但無法提高平均預期報酬。
在美國,ETF的總數量是台灣的10倍以上,但連一支單一產業投資級公司債ETF都沒有出,因為這類產只會拉高風險,卻無法明顯提昇報酬(如果是單一產業股票,至少選對產業有可能多賺很多,但債券並不會),對一般投資人並沒有什麼幫助。
四、
小結:
投資公司債ETF,首先應從投資人願意負擔的利率和信用風險下手,選擇合適的天期和信用評等。
預期報酬則應以到期殖利率為基準來評估,而不應被相對無用的配息率所誤導。
除此之外,一些台灣發行的ETF有一些無益的選債方式,應盡量減少這類選債條件,以包括各產業類似廣泛持債的ETF來獲得較好的風險分散。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