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化投資的正式歷史,是從1976年先鋒標普500指數基金開始,經過40多年的發展與成效證明,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成為市場上重要的力量,尤其在指數化投資最發達的美國,相關指數基金(含傳統開放型基金和指數ETF)的規模,大約已達美國股市的1/3到1/4之多。
也因此開始有人提出了警告,像是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甚至還有人認為被動投資已經成為「泡沫」,並將造成市場更加動盪。
突竟指數化投資規模愈來愈大,是否會產生上述這些問題?對投資市場與指數化投資人可能帶來什麼影響?本文即從幾個面向,探討被動資金擴大相關可能造成的結果。
一、指數化投資會泡沫化嗎?
泡沫化一般是指因為大家爭相買進,造成特定證券價格遠高於合理的價值,最終泡沫破裂時價格將大幅下跌。
目前如果以投入指數化的資金規模而言,的確不輸給以往因過多人投入而泡沫化的資產,例如2000前後的網路科技泡沫。
但以往的泡沫化是資金熱潮集中在特定類型的標的,而並非像指數化投資是按市值分散在整體市場,因此被動投資資金的持續增加投入,並不會讓市場上任何特定標的價格特別過度膨脹。
所以要說被動投資造成泡沫化,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整個股市(或其他資產市場)的價格都過高產生泡沫。但實際上整體股市的價格,並非全由被動資金,而很多時候更多由主動投資者的買賣來決定(包括使用指數基金擇時擇市的投資人),所以要說因為被動投資會造成整體股市泡沫化,是不太合理的說法。
二、市場效率與流動性的問題:
也有人擔心被動資金的規模過大,這些資金不選股擇時只會持續買進持有,會造成市場上發現價值的主動投資者不足,讓市場效率會變差,甚至市場流動性也會有問題。
但以目前來說,即使被動資金的量體很大,但被動資金的交易很少,大多數決定市場價格的交易,仍是來自主動資金。而且,即使是指數基金(尤其是ETF),很多持有者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被動投資者,而是中短線擇時進出的主動投資人,仍對市場價格的決定和流動性有幫助。
整體而言,如果市場上真的幾乎只剩被動投資人,市場效率和流動性真的很可能會變差,但以目前來說,即使在美國,主動資金與使用指數基金擇時進出的投資人,仍扮演著主要角色,因此市場效率與流動性尚沒有問題。
三、會增加市場波動嗎?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指數基金規模這麼大,加上又會在上漲時買進,下跌時賣出,會造成市場更大的波動。
但首先,市值加權的指數基金本身並不需要在上漲時,買進下跌時賣出,而是市值會隨著成分股的漲跌自行調整,僅在指數成分股調整時,需要作出少數股票的買賣,因此對整體市場影響有限。
其次,即使有投資人在市場上買進賣出ETF,也不是直接買進賣出成分股,除非買盤或賣盤明顯較大,產生較多的套利申贖時,才會影響市場,因此對市場的影響,其實會小於同等資金直接買賣股票,ETF的機制反而提供一定的緩衝效果。
如果是開放型指數基金,的確投資人買進賣出時會較直接影響市場,但從Vanguard的實際數據來看,指數化投資人並不常在上漲時多買進,下跌時賣出,反而很多時候在下跌時買進較多,因此這些被動資金,不但沒有造成市場更大波動,其實反而有時會有穩定市場的效果。
四、內扣成本降低
被動基金的規模變大,對於指數化投資人有利的一點,就是成本的降低。
由於經營一支基金需要一些基本的開銷,在規模小的時候需要的成本相對較高,費用率會需要維持在一定的比例以上,基金規模擴大之後,就有降低開銷比例的可能性。
像指數基金的龍頭Vanguard,在規模擴大的同時,逐步降低ETF和指數基金的內扣費用,而其他公司如iShare和SPDR等等,為了和Vanguard的產品競爭,也會相應降低成本。因此僅過去十幾年之內,美國發行的,原本已經是低成本的大範圍指數基金和ETF的成本,又降低了約1/2左右。其他國家發行的ETF雖然成本一般還較高,但也在規模擴大與行業競爭中逐漸降低成本。
五、投資工具涵蓋更完整:
指數化投資的發展,讓指數化投資工具涵蓋的更完整。這可分兩個方面來說:
一是基金規模變大,讓產品對特定市場的涵蓋度更好,擴及較小市值的成分。例如美國早期只有美國大型股的標普500指數基金,但隨著市場的擴大,出現了美國全市場指數基金,擴及中型、小型和微型股票。又例如VT這支全球股票ETF在剛發行時,還未能持有全球指數中的所有持股,但之後就隨著規模擴大,逐步能完整投資於全球的大、中、小型股。
這樣的發展,讓指數化投資人,能更完整投資到想配置的市場,獲得更接近市場的整體報酬。
二是指數基金涵蓋的資產類型更多,例如從早期僅有美國與少數國家股市的指數化投資產品,後來進一步發展至全球股市、債券、Reits、原物料等不同的資產。
選擇增加對有不同資產配置需求的投資人來說是好事,但也應注意指數化投資是以長期投資為主,遵守配置原擇且簡單配置的效果就已有很好的效果,因為新產品的出現過度常換標的是不適當的。
六、交易時的衝擊成本提高:
指數基金的規模變大,有可能讓買賣成分股的成本變高。
市值加權型的指數基金,平常只需在面對現金申贖時,買賣成分股,相對每個成分股而言不會是一次太大量的買賣資金。
但規模較大的基金要換成分股時,無論是要買入或賣出,都可能影響該股票市場價格,進而使買進價格變高,賣出價格變低,這就是所謂的衝擊成本。
這的確是指數投資規模變大的時的一個缺點,不過相較其他基金(主動或策略型指數基金)而言,市值加權基金因為大型股買得多,小型股買得少,衝擊成本仍是相對不致於太嚴重。
此外也有些指數為了緩和指數基金的衝擊成本,會設定採用分成數日逐漸更換成分股的規則。另有些指數基金或ETF的經理人,即使追蹤的是單日更換成分股的指數,也會技巧性地分批換股,來降低衝擊成本。
七、被動基金對個別公司的影響力:
被動基金的擴張,使得一些大型指數基金公司,成為不少公司的主要大股東,這點不僅美股是如此,即使一些台股,也常可以看到最大的外資股東是Vanguard或貝萊德等指數基金公司。
一般而言,指數基金公司雖然作為大股東,但並不主動參與公司的決策,可說是合理地維持被動投資的作法,讓其他的主動投資股東來參與決策即可,並不致於對公司治理造成不利影響。
而Vanguard在2023年開始,將逐步開放把是否要行使股東權利的決定權交給基金的投資人,讓他們能自由參與成分股公司的決策,這也是一種合理的作法,如果只想作為被動投資人可不參與,但讓想行使股東權利的投資人也能參與。
八、小結:
整體而言,指數化投資的規模變大會產生一些影響,但從本文所探討的各點來說,目前這並未大到改變整個市場,對指數化投資本身的效用也並未有明顯不利影響,反而在成本以及基金涵蓋度上有正面影響,指數化投資人仍可放心繼續使用這個方式。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