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資產配置中債券配置的疑慮和思考,以個人過去的失敗經驗為例

現在(2021年3月)正處於全球股市正好、債券剛剛重跌一波,但債券殖利率仍不太高的時候。這種市況,容易使人對於在資產配置中配債券可能會有較多的疑慮,這些疑慮是正常的,也是需要面對,並在思考之後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的。

這篇文章分享我以前對配置債券產生疑慮,因而影響操作的經驗,作為思考相關問題的參考。

---------

我在2007年底開了美國券商,並在2008年初開始正式進入指數投資的時候,其實不是一下子就順順利利作好完整配置。尤其債券的部分,雖然那時候整體部位很小,預計能承受的風險大,預設的債券部位比例一開始就不多。但一些心理障礙反而比股市部位要大。

第一個心理障礙是卡在債券配息扣30%。首先相對於股票,債券報酬中的配息佔比更高,所以更會覺得被扣稅(畢竟都學習過費用在投資中的重要性)這件事比較有疑慮。

其次,那時候的自動退稅和現在有點正好相反

,當時在Firstrade,是會自動退回美國以外市場的30%股息稅(包括債券、股票),而美國債券的配息則不會退。所以一開始對於美國債券的投入就比較遲疑,WIP(美國以外通膨債)的部位比較先建立好(其實也都離建好股市部位一段時間了),然後是BWX(美國以外公債,因為費用率較高,殖利率較低也遲疑了一陣),美國公債和通膨債的部位就還一直沒建立。(回去翻記錄,一開始美國債券先是有買了一點的vmbs,回想,有可能是當時對mbs的了解還不夠深入,覺得有政府擔保,但殖利率又高一點比較划得來,又或者當時有聽到什麼消息說mbs會退稅?不是非常確定)

2009年大跌結束(金融風暴這波大跌幾乎沒怎麼靠債券部位,因為那時候投入股市的總部位不大,跌最慘的時候也還有一些現金在,當然還是心理上不容易,但總算有撐過沒賣在低點),股市開始上漲,到2011年又投入一些新資金,整體投資部位也愈來愈多之後,開始重新思考覺得還是應該要加入合理的美國債券的部位,但這時又遇上另一個心理障礙,就是這時美國基準利率接近零(比現在高一點點而已),債券殖利率不太高,尤其在2011-2012這段時間10年美國公債殖利率大概只有2%多一點,很多時候甚至更低於2%。

這代表我如果當時買進中期公債,長期預期的報酬就在2%左右,如果還不能退30%稅的話就更少了,然後如果美國開始昇息(那時因為美國經濟好轉,常常有人在說會開始昇息),帳面就會虧損了。

所以在疑慮掙扎之後,當時就還是沒有買進美國債券ETF,想說先把現金留著,等到昇息之後,債券預期報酬變高一點再買(比如說至少到3%,畢竟早幾年存過4%美金定存,真的會覺得2%的債券很少 

然後我就開始等,結果一開始(前述的2011下半年-2012之間)是愈等愈漲,後來到2013年債券有跌一波,中間殖利率有快到3,但我也是錯過了(指數投資沒有在盯盤的,那時候我也沒有經營部落格,也忙別的事,更是沒常在關心市況)還是沒買,然後,等到了2016年,美國終於開始昇息了,債券殖利率也開始上漲,最後到2017年初,我覺得再等下去也不是辦法,才終於決定開始建立了美國公債和通膨債部位(其實那時候10年期殖利率才2.4%左右而已,雖然的確是比當初要高) 之後2017-2018因為繼續昇息,加碼時又有再買進一些殖利率更高的。

上面這個過程,看起來是,我當時抱持著類似「擇時」的想法,想等著債券昇息,或等到有更高的預期報酬率,再買債券,結果也真的讓我等到了昇息,也買到了更便宜,殖利率更高的債券,但結果影響如何呢?

其實就算假設我是在2012年初,殖利率相對最低的時候(10年殖利率大約只有1.8%,即債券價格的高點,其實一開始想買的時候還更早一些,也就是債券還沒這麼貴),就買進當時可能預期會買的IEF放著,到2017年初的時候,5年總報酬大約是11.5%,就算都扣掉30%的稅(其實後來在TD美國債券就可以自動退稅了)也有7%以上,比我5年的時間放現金要好(那段時間美元現金幾乎是沒有報酬的),這還不包括為了擇時偶爾去關心利率花的時間心力。

然後我2017年初開始買進,其實是買在開始跌不久之後的山腰,之後美國公債一路跌到20189月,當時當然也感覺不太好,可是接下來美國公債部位,先是在2018年底的股市大跌中發揮效用,接下來2019年和股市一起上漲,2020年3月的大跌也發揮了保護整體資產的效用。

---------

這篇經驗分享,是要進一步說明以下幾點:

一、雖然債券不像更難預測的股市,它的預期報酬是可以用到期殖利率扣除費用合理估算的,但不代表因此就能很輕易地靠「擇時」、「找合理的買入點」來獲得更好的報酬,如這篇的我自己的實際例子,找到了更低點買進,反而喪失了時間成本而拿到更低的報酬。

在買進債券時了解當下的殖利率,作為理財規劃的參考,不要對這個部位有過高(或過低)的預期報酬是好的,但如果想拿來抓買進甚至賣出點就可能適得其反。

二、高評等債券在資產配置的角色不是萬靈丹,它也會有市況好和不好的時候(例如可能因為昇息而下跌,甚至和股市一起跌),此外在利率低時,它未來的保護效果未必能像過去利率高時那麼好,但至少在最近的一次的股市大跌(2020年3月)時,還並沒有讓我失望,如果會覺得失望或疑慮,有可能是對債券的效果有些誤會,詳細可參見之前的文章:債券失去保護作用?債券分散風險的正確認知


三、除非自己的財務狀況和心理風險承受度都很高,能承受純股票的大幅長時間虧損風險,我們還是需要低風險部位的配置,在債券預期報酬很低,甚至可能比當下現金利率還低的時候(例如去年中的美國公債和台幣定存相比更低),當然也可以考慮以波動更小現金取代債券,但其實選擇現在利率高的現金,也未必未來的總報酬就會比較高,要先考慮兩者各種的可能優缺點再決定,進一步說明可參見:資產配置中可以用現金(定存活存)取代債券嗎?


當然,一定也會有人覺得,現在的市況和當初2012年不同。例如現在的10年公債殖利率是1.65%,的確是比2012年初還要低一些沒錯,但差距也沒有很大。又例如,去年的殖利率曾經跌到0.5%以下,這個是2012年以前不曾發生過的,也因此過去半年來感覺債券真的跌得比當初2009年之類的下跌要多,但某方面也是因為去年上半年真的漲很多的關係。

至於未來到底利率或債券會怎麼走,對保護資產的效果是不是還是一樣好,這個沒人能確定。但如果想作買進債券以外的,不同的資產配置選擇,就要先考慮清楚這樣作可能的優缺點,以及不同市況之下可能的結果,而不是只因為看到最近的債券表現,或認為一定會發生某種預期(會昇息,債券會一直跌之類的)就作出這種決定,就可能像我當初,未按照合理的資產配置計劃投入,一昧想等更便宜的債券買,而造成後悔的結果。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18 則留言:

小新 提到...

5年錯過稅後7%(稅前11%)的那段,有點好奇同時段的定存5年,沒有7%嗎?

小新 提到...

5年錯過稅後7%(稅前11%)的那段,有點好奇同時段的定存5年,沒有7%嗎?

ffaarr 提到...

沒有,那時候已經換成美元,當時的美元定存利率(不管是在台灣的銀行,或是美國的定存單或類貨幣ETF)就和現在差不多,都是非常低的(最多不會超過0.5%,一般是更低)。而我那時投入的錢是整筆已經換成美元匯到券商。如果一開始就留台幣定存(大約可以有1.1%)的話損失會少一點,5年的話應該有(1+1.1%)^5-1=5.6%,但準備想要投入的錢不太會留著台幣,畢竟有一次性匯費這個門檻,都有錢會一次匯過去。

Alle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Allen 提到...

F大您好,可否請教兩個問題
(1) "就買進當時可能預期會買的IEF放著,到2017年初的時候,5年總報酬大約是11.5%" ,請問這部分的報酬率是怎麼計算的呢? 我光看IEF的價格 2012 - 2017 應該會是賠錢的,是在個別找他的配息紀錄圖法煉鋼算嗎?

(2)"債券殖利率當作買債券ETF的預期報酬率"這件事會不會有些奇怪? 畢竟殖利率是你持有至到期的收益率,
然而假設你買IEF其實你是一直買新的十年期債券並賣掉舊的,沒有持有到期的概念

先謝謝F大回覆!

ffaarr 提到...

Allen:

(1) ief的網站有總報酬可以查,也就是含配息和配息再投入。

(2) ETF的確是不會持有到期,但到期殖利率(或最差殖利率)一樣可以作為預期平均報酬的合理評估,也就是各種走勢之下,平均的報酬還是會是現在的殖利率。 實際的狀況會是類似這樣,假設買進ief之後,債券下跌(殖利率提高)的確那些接下來剩不到7年到期的債券在賣掉的時候,會有資本利損,但同時賣掉後新買進的債券的殖利率就會比現在高,兩者相抵之下,平均報酬還是差不多。反之,如果買進ETF後債券上漲,賣債券時會多拿一些資本利得,但新買債券的殖利率就會變低。實際上會因為一些細部波動和差異而不會是剛好和殖利率一樣,但正常來說不會差太多。

I.H. 提到...

請問"第一個心理障礙是卡在債券配息扣30%"....? 債券不是不扣稅嗎?

ffaarr 提到...

債券ETF是會扣稅的。

Unknown 提到...

你好,想请问,为什么没有考虑类似美国IEF的英国ETF? 股票代码:CBU0,追踪指数和IEF一样. 而且英国公债ETF是不扣税的? https://finance.ffaarr.com.tw/2019/10/etf-tax-for-dividend-.html

ffaarr 提到...

如果是現在已經有開IB可以買英股,我可能就會考慮cbu0。不過美國公債例如ief被扣的稅在td ameritrade都會自動退回來,所以實際上和cbu0的成本差異就很低了。

Ping 提到...

您好,請問如想放10年以上的投資,應該選擇短、中期還是長天期的美國公債ETF?或是有什麼評判的方向嗎?目前偏向內扣費用較低的VGIT和VGLT,謝謝

ffaarr 提到...

Ping: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主要是看你對於債券部位的預期,如果你希望債券部位波動小一點,就是短中期(vgit)比較適合,因為長天期公債(vglt),如果遇到超乎預期的通膨昇息,就可能有很大的跌幅。

但長天期公債因為承擔比較大的風險,所以預期報酬(債券到期殖利率)會高一些(10月底的時候vglt是1.9%、vgit是1.2%,這個扣掉費用會是合理的預期長期報酬,但不是必然,如果真的買了之後不久美國出乎意料大昇息,那長債就還是有可能輸給中短期債券),另外如果在股災中公債上漲,也較有可能因為波動較大(上漲較多),抵銷較多的下跌。 兩者可以說各有優缺點所以看你比較著重的點來選擇要哪一種,或者也有一種方式就是兩者都持有。

Unknown 提到...

F大您好
針對您回覆上述Allen的債券etf的報酬率,想請問為何會和"新買進的債券的殖利率"計算?報酬率不就是單純計算利息加上(買進減賣出價格)嗎?謝謝您.

ffaarr 提到...

因為ETF持有的過程會是不斷有債券到期賣出買進新的債券。 報酬率的確是利息加上價差沒錯,但問題是那只能算過去的債券ETF報酬,但要評估當下買進之後未來的預期報酬,就得用殖利率減費用了。

DALULU 提到...

前輩您好,不知能否跟您請教,在firstrade買債券類etf(如vclt),券商就配息是會自動退稅的嗎?還是其實不能退稅呢?感謝您撥冗回復。

ffaarr 提到...

退稅要看券商而定。例如firstrade和嘉信 是不會自動退回 vclt的稅的(美國債券配息)。但IB和TD ameritrade會自動退。 沒自動退的部分如果是能退的,就得要自己很繁複地申請退稅。

Unknown 提到...

F大您好
所以如果是直債持有到期,就比較偏向定存性質,在股債呈現負相關趨勢時,就不像etf這樣有所謂的保護效果;這算是直債與etf的差別之一,對嗎?
麻煩您了.

ffaarr 提到...

準備持有到期也跟定存不一樣,定存(以台灣的定存為例)中間不會漲跌,中間解約最多損失利息,但直債中間一樣會波動,所以如果股債相反的時候(股跌債漲的時候),也一樣可能會有ETF的保護效果。(當然如果已經快到期例如1年以下的債會變成類現金,那就沒有什麼波動和保護效果了)

所以在這點上,兩者的主要差別是,ETF會持續維持債券部位穩定的到期天期性質,單一債券會隨著時間,天期愈來愈短,波動也愈來愈小,最後變成類現金,最後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