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本金」是指什麼?是指持有債券配息以外的部分都叫本金,
還是賣債券獲利(包括累積的獲利)的部分也不算是本金。
這兩個定義會影響到如何來看,以及如何考量這個問題。
兩者的差別在那裡呢? 如果用嚴格的規定,都只能配債券配息的部分,其他部分都不能動,這樣雖然每個月配息一定不穩定,但可以確保不會有為了配息逼得經理人 要賣債券增加交易成本的情況,而是收了多少現金,就配給投資人多少,債券到期的錢就全部拿去買新債券。投入資金多於贖回就新買債券,反之就賣債券。
這樣基金的配息就非常透明,從每個月的配息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自己買的基金持有債券實際上的配息狀況,而不是搞不清配息來源,但很可惜一支主動基金,投資人很難確定是這樣的配息方式。
那麼比較寬鬆的「不得配本金」呢? 當然我們可以從好的方向來看,至少在這個規定之下,非配息來源的配息必須是「獲利」的部分才行,(不管這個獲利是因為債實價格漲,還是匯率波動賺到的錢)所以如果有為了配息而多作的交易,至少不是在「殺低」。
看來似乎是這樣沒錯,但什麼叫獲利呢?假如一支基金買了十年前買進某支20年期債券,當時買的價格是票面的100元,現在因為降息漲漲到110了那這時經理人賣出該債券,多出來的10%當然就是所謂「獲利」。 但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十年前買這支基金的,有可能2年前這支債券一度漲到115,而有人當時用較高的淨值買進這支基金,所以實際上,對這個投資人來說,這支就是「賠錢賣」「買高殺低」,然後手上就拿到了「賠錢賣」得來的現金的配息,還搞不清怎麼回事,覺得有拿配息就很高興。
不僅如此,假如一支基金受限於不能配本金的規定,又想要靠穩定配息來吸引投資者 (現實中這個雖然對基金績效有害,但的確很有效能吸金) 那要怎麼辦,因為債券的漲跌雖然不像股票波動那麼大,但類似的就是會漲會跌沒那麼容易預測,假如要配息時,債券市場剛好大跌,那有可能沒有足夠的,合法的「獲利」可以甩來配息,所以只好常常在還沒有要配息的時候,就「預先賣」,也就是讓基金手上持續有足夠的「現金」(而且是所謂「獲利」的現金), 這樣才有可能每次配息時,不會因為市場剛好跌就沒有現金可配。 這作法的好處是不致於讓操作者面臨配息時非得賣債券,但壞處就是 基金的現金比率會上昇, 這有什麼壞處呢,假如100萬資金,你一年花了1.8%的內扣費用,結果某基金有%10,10萬元是放在現金在銀行定存或活存,還是得照付內扣費用,等於這十萬比自己放定存還不如。所以正常來說,當然是現金比率愈低,投入債券比例愈高愈好(主動基金開放基金很難要求 比例非常高,但起碼不能太低) 。 但是為了「穩定配息」這個比例很可能就會下降,從而減低基金的實際收益率。
至於真正的配本金(亦即不管是賺是賠都可以把投入的錢或賣債券的錢拿來配)的害處,我想比較容易理解。以上大致說了配本金問題中 各種情況的差別。下面回到原po的 問題,要如何判斷一支基金有沒有在配本金。
1、閱讀相關資料:
最直接基本的方式,就是閱讀基金的相關說明,比較「有良心」的基金會在月報中就說明有可能會配本金,但有的基金就得到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 那一大本裡面翻找才查得到到底會不會配本金。我想關心這個問題的話,這是買一支基金以前應該先注意的。
不過這個功課能得到的,只是基本的「規定」層面,就像國內投信的債基都規定不能配本金也是這個層面。但實際上到底會不會配本金,以及會不會把資本利得也拿來配息,就無法判斷了。
2、 配息愈穩定,愈可能配本金:
這是比較簡單的判斷方式,只要查配息率就可以了,如前所述,市況好市況差都可以一直配一樣的息,自然配本金的機會愈高。 這當然不是一定準的方式,只能作為一個參考, 但總之,看到基金配息穩定時,應該先不要急著高興,而是應該去進一步注意有沒有配本金的問題。
3、 基金配息率、債券配息率、殖利率:
比較合理的判斷是否配本金,就是要看 基金配息率和債券配息率或債券殖利率之間的差異。 基金配息率應該比較簡單,就是看每年配息(或每月配息*12)/ 淨值 ,但債券配息率和債券殖利率就比較複雜,不是靠我們自己可能算得出來,所以一定要靠月報上給這些資訊。
不同的公司的月報給的資訊不同,有的公司不會給殖利率,有的公司不給配息率,有的公司什麼都不給( 債基月報資訊不足我覺得是很惡劣的狀況,每月投資人付這麼多經理費,連個跑一下就能出來的數字都不肯給一下)。
債券配息率是指 持有債券的實際每年配息率,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來實際上基金所持有的債券拿到多少利息, 拿這個數字和基金配息率比較,如果長期下來兩者都很接近,或是債券配息率還高過基金配息率,那代表基金拿所謂本金 或資本利得 來配息的機會比較小,反之,如果常常都超過太多,就很明顯有能本金或資本利得來配。這裡另一個要注意的是內扣費用,
一般主動債基會有一年1%-2%的內扣費用,這部分很可能也是從債券配息或其他現金中扣除,所以基金配息率低於債券配息率 反而是正常(可能是費用扣掉了)反之就是配本金或資本利得才能解釋。
殖利率是指手上債券實際上的預期到期的總平均報酬,與配息率不同的是,它會考慮目前價格 以及票面價格的差異, 把這部分未來的債券價差和 配息合起來考慮,所以如果一般而言,殖利率的意義比債券配息率更有用,更能作為報酬的評量。因為同樣的配息率,可能因為目前債券是溢價,使殖利率並沒有這麼高。債券折價時則反之。 不過在本文的主要問題,即判斷 配息是否配本金上面,兩個數字就各有其意義在。債券配息率前面說過了。 殖利率與
和基金配息率相比較的意義,在如果基金配息率明顯高過殖利率,那很可能是在配本金(包括「賠錢賣債券」),但它不像 債券配息率那麼明確能反映基金的現金收入。
假如兩個數據都能有較長期的資料,並和基金配息率作比較,大致上是可以合理判斷一支基金是不是常常會配本金或是拿資本利得來配息。不過兩個數字都有的月報我好像還沒看過。但如果能有其中之一來作比較也算不錯了。
4、與相關指數的比較:
任何一個基金都有相對的債券指數,指數的好處,就在於透明,可以明確知道債券配息是否算在內。(像msci同一個指數都會有純價格,以及配息再投入的指數) 所以如果是一個配息基金,就可以用純價格(即去掉配息)的相關指數來比較。 看基金的淨值走勢是否偏差太多。 同時也比較該指數的配息和基金的差異是不是很大。
這個方式可能不準的地方,在於很多基金的持債偏離指數很多,所以風險波動走勢和配息本來就會有些不同,但還是值得參考。也可以順便看看,這些看起來配了很多息的基金,實際上總績效是不是連指數都輸。
5、持債週轉率和現金比例:
這部分其實本來就是買一支主動基金應該要每幾個月注意的,現金持有比例過高,會和是否因為配息過高而配本金有關連(正相關),持債週轉率(愈高代表愈常閱賣債券)也會和是否配息過高有關(正相關)但這部分指標不是很明確。因為經理人的主動操作方式以及投資人是否進出頻繁,可能還影響更大。
其實整體而言,我是覺得買一支主動債券基金要注意要煩惱的事已經夠多了,尤其經理人操作的方式,各種貨幣、信用評比、存續期間 資產的比例等等。所以覺得如果不是真的每月要用配息,買配息基金就需要花很多的工夫去注意是不是配了本金而害到績效。 我是覺得好處實在很少,買不配息的簡單多了。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2 則留言:
開放型(共同)基金的資料很封閉
封閉型基金的資料很開放
封閉型基金從成立到現在
所有的配息組成公開的清清楚楚的
從成立到現在
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能夠找到
的確這點是封閉型基金的優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