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債券與債券基金的差異和優缺點

本文在分析債券和債券基金之間的差異和優缺點:


1、購買門檻及流通性:

債券本身的購買門檻一定高於債券基金,不同的債券會有不同的最低購買數量,有些債券在交易時,會讓大戶的成本低於小戶的成本,有些債券(尤其偏向信用評等低的債券)市場很小,一般人很難像法人那樣購買它, 這方面,小額就可以購買的基金就有較大的優勢。

與此相關的是流通性,不同的債券有不同的流通性,例如美國公債的流通性很高,大公司的公司債次之,但一般公司債就很差。在急於要用錢時不一定能及時變現。在這點上,基金就比起直接買債券要有優勢,因為每天都可以買入及贖回。





2、費用:

費用是所有投資的大敵,這點在債券基金(貨幣基金也是)更是 如此,收費高的債券金幾乎很難靠實力或運氣讓  績效/風險  跟上應有的平均水準,以在台灣能買的債券基金而言,總年內扣費用是 1%起跳,多的還到2%甚至更多,再加上銀行還要交保管費,等於每年債券的收益就被扣掉一大半。這是債券基金最大最大的劣勢。  如果要說 債券優於債基,最大最大的理
由就是基金費用。


3、利率風險(以進國家公債為例)

 假如買的是先進國家公債,最重要的風險就是利率風險。(其他債券也會有,但評等愈低的債券,信用風險 的重要性就愈大於利率風險)舉例而言,如果自己買一張十年期票息 4% 美國公債, 如果持有十年是可以保證以原價賣出,並獲得十年的穩定配息。

但如果十年間,美國昇息了,讓新的公債票息變成5%,他手上的十年公債的價格就會下跌,使得要中途賣出的投資者受到本金虧損。(離到期日愈長,下跌的幅度就愈大,例如剛買一年就昇息,下跌就會很多) 反之,如果美國降息了,手上的公債價格就會上漲。

 這時,假如買的是美國中期公債的基金(台灣其實根本沒有這種純 美國公債基金可買),它一般會持有許多支到期日不同的基金,例如同時持有十支美國十年期公債,但分別在不同的十年購買。 (離到期日分別是1-10年),或者是讓到平均到期期日持在5-10  年(定期將5年以內到期的債券出售換新的債券)不論是那種情況,它有個好處就是,將可能因為昇息而帶來的資本虧損幅度平均起來,不致於一次虧損過多。

但反過來,債券基金會持續買入新的債券,因此不像買單一債券一樣會有一個到期日。也就是說,不能像買一支十年公債一樣,確定在十年之後保證可以拿回多少錢。有些有一定資本的投資人會為了避免單一債券的利率風險,就自行將錢分成好幾分,分別在不同年分,購買不同到期時間的債券(稱作債券梯)這樣就能達到與基金類似的效果,又不用被基金收內扣費用。

 整體而言,如果要投資先進國家公債,又有足夠的資本, 的確是沒有必要去買要收費的債券基金。

 三、信用風險:

      如果買的是投資級公司債、高收益債或新興市場公債,就必須要考慮信用風險不論是發債者真的付不出錢來,或是僅是「聽說有可能」付不出錢來,都會造成債券價格的下跌。 這種情況下,購買單一債券和買債券基金的風險狀況就會有明顯的差異。 同樣是B級的 高收益債券,只買一支,跟買十支二十支, 風險就會有明顯的差異,買二十支時,一、二支債券違約,會造成的損失有限,但只買一支的時候,一旦該公司出問題,損失就慘重了。因此,有信用風險的債券基金,相較於直接購買 債券,會有明顯的分散風險的效果。


     但是否代表買債券基金就有利於減低信用風險這就很難說,因為很多主動基金,由於收了很多費用吃掉了很多報酬,所以為了不要讓基金的收益率太差,所以將整體的持有債券的信用評等拉低(評等差的債券收益率較高) 以致於在平常沒事時看起來收益還不錯,但債信出問題(例如2008年)時就跌得很慘。這是買債基時必須要注意的,不是看配息率高就好,而是要應實際去看看持有債券的平均債信評等、平均到期年限和殖利率,再和債券的實際績效作比較,才能評估它的 報酬/風險比是否合理。


   四、提前清償風險:

       是指一支債券,在市場有利(例如降息時)時,被迫被發債者償還的風險。乍看來說不是風險,但它會使得該債券在 市場不利時下跌風險全擔,但在有利時能上漲的幅度有限(可說是一種不平等條款)而且在被清償之後,要再買新債券時就得要買入 票息率不如之前(降息前)的債券。很多公司債、高收益債都有這類條款,而先進國家公債大多沒有這類條款。

    另外,信用評等相當於美國公債的 GNMA(例如富坦美國政府基金的所有持債就全都是它),所以會比同樣天期的公債的殖利率要高,就是因為它是有提前清償風險的。


    相較於單一債券而言,同類的債基持有較多支數,多少可以分散一些這樣的風險,但因為一般而言大環境(昇降息)的影響下,同類的債券發行者(GNMA則是交房貸的人) 一般會選擇提前清償,因此債基的分散效果不如信用風險。


五、再投資風險:

如果買債券的目的是要累積錢而非要將配息拿來使用,就會遇到配息再投入的問題,如果配息時債券的價格較高,殖利率較低,那再投入就會較為不利。買一般的債券以及債券基金都同樣會有這樣的風險,只是如果買不配息的債券該風險會直接在基金內進行。(經理人將配息再買新的債券)

另外,美國公債中有一種無息債券,直接購買可以解決再投資風險,可以完全確保在
到期時拿到的總報酬。但同樣天期的無息債券,其未到期時的利率風險波動會比配息
債券來得更大。

六、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是指買入債券的幣別與投資人最終要使用的幣別之間的匯率變動 造成的風險。 在直接買入債券的情況下,除非個人也去作匯率避險,否則個人就是承受 所持有債券幣別所相應的匯率風險。

債券基金會依照各基金的規定和經理人風格作匯率避險。(債基避險的比例比股基大很多)  最基本的匯率避險,就是以計價幣別為準(這裡以美金為例)用遠期外匯,讓持有非美金債券所造成的匯率風險附低或變成零(完全匯率避險)這樣的匯率避險,對於原本就使用美金的人(例如美國人)來說,當然有一定的價值,雖說買遠期外匯需要一定的成本,但用這些成本換來確保 債券本身的收益不被匯率所影響(當然反過來,也因此不會有匯率收益) 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不過對於台灣人來說,除非本身常要用美金,以美金為計價幣別所作的匯率避險作用就不是這麼大,因為台幣對美金的匯率風險仍然存在,以美金為基準的避險甚至不如就讓貨幣多元化,來分散匯率風險。

更甚者,因為匯率避險這個口一開,有些債基經理人開始希望籍由 避險工具,按自己的預測來作外匯投機,也就是說,有些所謂的「避險」動作,已經超過了「規避持有債券幣別風險」的範圍。 以2009年初時的「富坦全球債券基金」為例,它既非日元計價的基金,又
幾乎未持有日元計價的債券,但整個基金的實際幣別組成的日元高達30-40%(在2008年,它靠這樣的投機方式賺了一筆) 這樣的匯率避險方式,等於花了避險的成本之後,不僅沒有將原有的匯率風險減小,反而增加了沒有必要的匯率風險(例如明明沒有買日元債券,還要背負日元的匯率風險)

這樣的操作方式,賭贏了當然不錯,賭輸的時候就虧大了。但無論如何已經離原本「穩定的全球公債」這個目標愈來愈遠了。

所以說,在選債券基金的時候,對於經理人的避險策略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確定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七、經理人操作風險:

 主動的債券基金會由經理人主動對於各支債券作出買賣變動,或在一些情形下賣出債券保留較多的現金, 如果經理人表現得好,有可能使報酬高平均的直接債券投資,但表現不好時,不僅增加了買賣債券的交易成本,又可能表現比債券市場的平均還差。等於是在債券本身之外,又增加了一項不確定的因素。(即風險)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