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ETF 季配息與月月領配息的探討

 

最近台灣知名的高股息ETF 0056,跟上主要競爭產品的00878,由年配息改為季配息,並也納入平準金制度。

 

雖然以前就有人提出月月配息的概念,但近期更多人開始探討持有3ETF就能達成月配息的效果。例如選熱門的三支季配高股息ETF 00560071300878  (也有人把00713改成00919),或是元大投信也打出自家三支ETF00560071300850 來達成每月配息的效果。

 

本文即從不同的角度,探討ETF配息次數變多,甚至用不同的ETF組成月配息配置可能的優缺點與意義。

 

一、對ETF配息應有的基本理解:

 

ETF配息就等於是投信把在ETF中原本即屬於投資人的一部分資產交還給投資人,與賣出ETF是類似的效果,差別只是在於是否要自己下單以及付出手續費。所以配息並不等於賺錢。配息次數多少也跟會賺多少錢無明顯關係。

 

反而,如果為追求更高的配息,而選擇高股息ETF,因為費用率和換股成本較高,很可能長期下來的總報酬會低於大盤型ETF

 

二、配息匯費成本

 

ETF每次配息時,投資人可能會被收10-20元的匯費,所以配息次數增加成本也會增加,不過這部分整體而言影響有限,另也可以將帳戶設定成與該ETF的保管銀行相同的銀行,來節省這筆費用,

 

三、稅務成本:   

 

ETF的股利配息每筆超過2萬元時,會需要扣繳二代健保費補充費用。對於投資金額數量稍大的人來說,如果把每年拿到的配息分成四次(或分成三支ETF分成12次)就能把金額降到2萬元以上,那季配息的確比較有利,可以省下一些成本。

 

四、季配息容易填息?

 

季配息一次配息比較少,因此扣的股價也較少,的確在近期之內達成所謂「填息」的機率會比較高。

 

但填息本身就是個不重要的迷思,它只是ETF配息之後,股價是否剛好漲上去而已,能填息也不代表就穩賺,因為股價也還是可能再跌下來,並不會因為填息快,填息次數變多,就賺比較多,重點還是ETF整體的績效,因此這實際上並不是什麼季配息的優點。

 

五、資金效率:

 

有一種看法是,ETF從成分股拿到股息之後,如果放在ETF之內也是放著,不如隔較短時間配出來,以免現金部位較多拖累ETF

 

這種說法本身是有可能,但實際上觀察台股ETF,在收到現金股利之後,大多還是會先買進成分股,等到接近配息日之前再賣出股票換現金,或即使暫時留一些現金,也可能用小部位的期貨來避免現金部位拖累表現,所以這點上,採用年配息或季配息的差異有限。

 

六、季配息會領比較多嗎?

 

答案是不會,ETF能配息的部分就是這麼多(成分股股息或換成分股時產生的資本利得),配息頻率只差在怎麼分配這些配息的時間而已,有點類似朝三暮四,分配的方式可以參加下一段落的探討。

 

七、配息數量的穩定性:

 

股票ETF每年配息有多少是無法事先確定的,更不會是穩定的,但一種選股策略之下,每年的配息(主要來自成分股股息)至少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的機率還較大。

 

但如果採用每季配息,這時四次配息都要有類似的金額就變得較困難,因為台灣上市公司的配息並非平均分布,是以78月的配息最多,69月次之,其他月分相對少,不同季節收到的配息數量是有很大落差的。

 

所以,如果一支台股ETF每季都把上季收到的股票配息全部拿來配息,每季的ETF配息必然會有很大的波動(例如一支高股息ETF 00900就是每次配息數量差異很大),如果一支ETF又要季配息,又想要「相對穩定配息」要怎麼做呢?

 

就是讓部分配息延後配息時間,例如00878就是每季配息不會差很多,其實就代表它應是在除息旺季的息先保留一些下來,分配一些到淡季去,也就是其實投資人是延後拿到部分配息。

 

舉個非台股更極端的例子,美國有一支每週配息的 ETFWKLY,它幾乎每周都很穩定都配0.02元,看起來非常穩定。但它是怎麼作到的呢?就是它實際所收到的股利大於平均每周的0.02元不少,但每週都只配0.02元,最後多的就保留下來,留到年底再一併配發,例如在配了一年半的每週0.02元之後,它在2022年底配了0.47388元,等於累積大約23週的配息延後發放。

 

所以,如果想要配息的次數多,又不想要每次拿到配息數量差異很大,就是會得延後自己拿到部分配息的時間。

 

八、風險分散:

 

有一種說法是,買三支高股息ETF,除了可達成每月領息之外,還有助於分散投資風險。

 

分散成三支ETF,而且選股方式不盡相同,的確多少會分散一些風險,但它們的內容都是股票,而且都是台股,甚至選股方式都是偏高股息,不少成分股是重複的,這樣費心力弄成三個標的,實際上分散投資風險的效果卻非常有限。

 

如果真正想要有效分散風險,應該是選擇不同類型資產(例如搭配債券ETF)或分散市場(例如投資到全球股市)這樣比較有較好的分散風險助益。

 

九、對資產累積期的投資人造成再投入的麻煩:

 

如果投資人處於資產累積期,亦即還未退休並有一定的主動收入,合理的作法就是在保留急用金以及近期會用到的錢之外,把日常能多存下來的錢都投入投資配置之中,所以如果拿到ETF配息,也應該再投入買進來達成複利累積資產。

 

因此,配息拿回自己的錢對這樣的投資人來說並無好處,加上台灣的配息機制,從除息日到領息日有一個月多的時間,這段空窗期等於這筆錢不在投資之內,會影響投資資金的效率。

 

而每季,甚至每月拿配息的錢更成為非常多餘,配息的次數愈多,造成再投入更麻煩,如果一次數量太少,想多累積一些再一次投入,也可能讓資金的效率變更差。

 

十、對於已退休需要使用投資資金的人實質差別不大:

 

對於已退休的人,配息可以拿來當作近期的花用使用,較無再投入的問題,但如前所述,很多時候ETF配息並沒有這麼確定,所以還是需要至少留1-2年需用的現金在帳戶以作為平常花用,而且可定期賣出一部分的股份補配息的不足。

 

這樣的規劃之下,月配、季配、年配的差異其實不大,只要定期有錢挹注到現金帳戶就能達成類似的效果。

 

十一、月配息會不會更容易花掉?

 

有一種人喜歡季配息或月配息,是覺得每個月都有錢進來好像多一筆收入,但如果這樣的想法,會讓自己有更好的理由多花不必要花錢,那反而是對理財不利的。

 

如前所說,配息是把自己投資的資金拿回來,而不是額外賺到的錢,因為這樣而多花錢,而不是把它再投入,就會不利於累積資產。

 

十二、心理與投資行為的幫助:

 

不少人覺得季配息或月配息,可以帶給自己更好的感覺和心情。而如果這樣的感覺,並不會像前述影響到花費,反而因為定期拿到配息,能幫助自己即使在股市下跌的時候,也堅持長期持有,並願意將新資金與配息再持續投入,這樣對投資還是有幫助的。

 

十三、小結:

 

如文章前所述,ETF配息本身在投資績效上並沒有什麼助益,反而有可能因追逐高股息獲得較低的報酬,因此改成季配息甚至組成月月配息,除了如果剛好能省下健保補充費的狀況之外,對於財務並沒有實質的幫助,反而增加再投入的麻煩。

 

但如果能了解前述的配息實際意義與可能的代價之後,確認自己追求月月配息想要的是心理上的助益,並且能幫助自己有更好而非更差的財務行為,也仍然不失為一種可能的選擇。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