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指數化投資常見的五種誤解

 

指數化投資是一種透過長期投資市值加權指數,獲取市場長期平均報酬的投資方式。

 

但有一些對它常見的可能誤解,本文即探討如下:

 

1、預期平均報酬較個股或其他主動投資策略低:

 

指數化投資獲得市場平均報酬,但不代表平均預期報酬較低。

 

例如以全市場ETF獲得整體股市報酬,拿來和選股投資相比較。所有選股投資的投資人,有些人會選到報酬好的股票,因此獲得高於指數化投資的報酬,但反過來也會有人選到報酬差的股票,因此獲得低於指數化投資的報酬。

 

整體而言,所有選股投資的人的預期報酬,就會接近於市場平均報酬,也就是指數化投資的結果,因此投資個股預期報酬並沒有比較高。這點在擇時進出也是類似,有人擇時成功賺得多,但同時就有人擇時失敗賺得少或虧錢,在不考慮交易費用時,平均而言會和長期持有差不多。

 

因此,投資個股或其他主動投資方式,僅僅是「想要」和「可能」獲得較高的報酬,這需要花費較多的心力,且承擔比較高的風險,但並不代表平均預期報酬較高。


此外,由於指數化投資長期持有低成本指數工具,常比大多數主動投資的成本低(長期持有個股者除外),實際上長期報酬會比所有主動投資者的平均要高,長期而言也因此贏過多數的主動基金,最終其實得到的整體中上的報酬。

2
、投資ETF就是指數化投資:

 

指數化投資最初的工具主要是開放型指數基金,後來ETF發明之後,ETF逐漸成為最多人使用的工具。但ETF只是一種便於在股市上交易的基金,它也可能用在非指數化投資的目的上。


前面講到指數化投資是獲得特定市場長期平均報酬,所以即使投資ETF,如果不符合這個定義,就不能算指數化投資。

 

例如,投資於主動型這種未追蹤特定指數的ETF,自然不能算是指數化投資,而即使是追蹤於特定指數的ETF,假如是基於特定的選股方式、操作策略,或非採取市值加權的策略指數,也不能算是指數化投資。

 

此外,即使投資於能獲得特定市場報酬的大盤型市值加權ETF,但常常擇時買進賣出,也同樣無法獲得長期市場平均報酬,因此也不能算是指數化投資。

 

 

2、指數化投資股市風險不高,投資幾年就一定能賺錢:

指數化投資因為排除了個股的非系統性風險,以及短期市場波動風險,的確相對虧損風險較小,再加上近年來股市表現好(全球股市表現不錯,台股表現更是近十年全球第一),熊市相對跌幅小且時間短,因此有些人開始輕忽了投資大盤指數也是有相當的風險,甚至認為要更進一步開很大的槓桿才是正確。

實際上,雖然股市長期平均報酬不錯,但只要是投資股市,就必須承擔股市的風險,這個風險包括短期下跌以及特定時期長期績效很差的風險。

短期下跌的風險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但因為近年來股市沒遇過像金融海嘯等級的下跌,所以容易被認為不難承受。但投資人還是應假設可能遇到至少下跌50%2-3年才回漲的熊市,並做好心理、財務和配置上的準備,以免真的遇到時無法承擔,被迫在大跌時賣出。

 

如果發現自己心理上和財務上可能無法承擔如此的熊市,就應該避免全押股市甚至開槓桿,而應該在資產配置中,配置一定比例的債券或現金。

 

長期市場表現差的風險也很重要,也就是說,並不是放個幾年,忍過幾次下跌之後就一定會是正報酬。假如投資的是單一市場,這種風險尤其很大,甚至10年、20年還負報酬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更建議把股市配置投資於全球市場。

 

而即使投資於全球股市,也無法保證幾年甚至10幾年一定是正報酬,在思考配置時,必須作好相應的準備。例如有人想開槓桿,使用7年還款的信貸投資於指數,就必須先接受承擔較高的波動風險之後,還可能拿到更差的報酬甚至虧損。

但無論如何,指數化投資已提供較好的風險分散,且「獲得平均報酬與風險」的特性,能讓投資人在作資產配置進一步分散風險的時候,達到更好的效果。

4、要很多年以後才能用錢,因此不適合退休後使用:

 

很多人有個誤解,就是指數化投資(或投資大盤ETF)配息較低,無法提供足夠的現金流,因此長期投資不能隨便用錢,只是「紙上富貴」,對於退休馬上要用錢的人來說更是不適合,因此應該選擇配息高的投資方法(如投資於高配息股票、高股息ETF、高配息債券等)。

 

其實指數化投資雖然如前所述有一定的風險,因此講求長期投資,但並不代表在要用錢的時候,不能把一些錢拿出來用。

ETF
的配息只是提領資金的一種方法,而且實際上很多ETF也是在快要配息的時候,才把股票賣出換成現金,和投資人自己賣出ETF提領資金的效用是類似的。

而且在台灣,配息得要等一個月才能拿到錢,賣ETF兩天就能拿到錢,而且可以要用多少錢決定賣多少股,不需要受限於配息的數量。

在退休時,情況類似只是要更多規劃。現在人的平均壽命長,又有人退休較早,退休之後可能還有2030,甚至4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大部分的資金還是長期在指數化投資部位上,只是以提領的方式部分取出而已(提領可以結合配息和賣股)。

指數化投資人,可依靠以4%退休提領原則為基礎的固定或彈性提領方式,不僅因為投資效果相對可掌握,能有更妥善的規劃,讓自己更有效運用退休資金,也能確保在長期通膨下維持足夠的購買力。這些都是只靠配息,還得擔心配息數量是否夠用的退休方式所不及。

假如開始以指數化投資準備退休金的時間較晚,擔心不夠累積足夠的退休資金,應該作的正途是存更多錢、延後退休時間,或是降低退休後預計開支,才能確保退休安穩。

 

不應誤以為靠拉高配息率的方式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退休金只能在合理的配置下作相對好的運用提領,並不會因為拉高配息而從不夠變夠用,用不合理的高配息(6%以上就很危險了,何況有的人想提8%10%)提領,只是寅吃卯糧,最終造成退休用度不足(例如無法應對長期通膨)或提前把錢用完。

 

5、只有懶人和不懂市場的人才適合指數化投資:

如前所述,指數化投資雖然也不是穩賺不賠,仍有風險。但有節省心力、低成本、長期表現中上、風險較分散、投資變數相對小,便於長期資產配置財務規劃等優點。

 

因此,投資人在了解了指數化投資之後,選擇使用它獲得市場報酬,並搭配資產配置滿足個人財務需求,是很合理的作法,並不需要因為懶或不懂市場才適合,反而可能是清楚明白投資市場未必多花心力、多擔風險,就能獲得更好的報酬,決定把心力時間用在更重要的事上。

反而是有些人正是因為不懂市場原理,誤以為只要多費點時間心力選股擇時,就能賺更多,才選了主動投資,被市場教訓了之後,才了解其實不是這麼簡單。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