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你以為的保本投資,可能冒了你沒意識到的風險?

 

不少投資人,對於投資的「帳面損失」有一定程度的害怕,也因此如果一項產品能提供所謂的「保本」,確定最終至少能拿回本金不會損失,對這類的投資人有不小的吸引力。

 

但保本的產品真的就代表安全嗎?還是其實可能承擔了其他的風險或不利的因素呢?本文即從幾個角度,來說明所謂的保本產品可能要承擔的風險。

 

一、信用風險:

 

有一種保本產品,是由產品發行者或平台,提供確定能拿回本金的保證。但這樣的保證能實現的前提,是在於該公司正常運行,沒有因任何狀況倒閉違約,如果公司本身出了問題那可能就無法保本。

 

常見的一個例子,是我們買儲蓄險,就是把錢放在保險公司到期可領回,看起來似乎保本,但其實不可忽視的是,這其實是需要承擔萬一保險公司倒閉的風險。

 

又例如我們購買公司債券或是保本連動債券持有到期,理應能拿回本金,但如果發行公司或銀行倒閉(最著名的就是金融海嘯時的雷曼兄弟),投資人就會蒙受損失。

 

又例如之前的一些加密貨幣平台如FTX,提供資金很高的美元活存利息,但最終平台經營不善倒閉,投資人放的錢都拿不回來了。

 

二、匯率風險:    

 

有一種保本,是承擔了特定的匯率風險而得來。

 

例如對台灣人來說,現在美元定存,可以獲得4%-5%的預期報酬,相對於台幣存款算是不低,但為了要獲得這個報酬,需要承擔美元對台幣的匯率風險,因此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保本。

 

更極端一些的例子,是台灣人很喜歡持有的,利率更高的南非幣存款,在銀行存南非幣,可獲得5%以上的利息,但南非幣的匯率波動大,近年來又下跌很多,長期下來投資人雖然賺到利息,但換回台幣反而虧損。

         

 

三、輸給無風險報酬(損失資金時間成本):

 

保本並不是帳面上保本就好,因為錢是有一定的時間成本,你的錢不放在身邊,本來就有應得的無風險報酬。

 

這個應有的無風險報酬大約是多少呢?可以假設為同一個時段,我們把錢放進定存或公債這類無風險資產可獲得的報酬,如果一項投資最終拿到的錢還比它還少,那就等於是實質虧損了。

 

例如,今年美國出了一支「保本型ETF」叫TJUL,它使用了選擇權的搭配來參與美國股市,讓投資人在持有2年的期間,如果標普500指數下跌,最差還能拿回本金,但如果標普500上漲,最多能拿到16.62%的報酬。

 

這條件乍看起好像很不錯,但如果把無風險報酬考慮進去就不是了。在它發行時,美元現金利率都已超過5%,兩年期公債殖利率也有4.5%,也就是投資人本來不用承擔任何風險,這兩年就能拿到9%-10%的報酬。所以16.62%的報酬看起來不錯,但其實只是多拿6-7%的溢酬,而所謂的拿回本金保本,實際上是損失了9%-10%的資金成本。

 

除此之外,又例如有些儲蓄險,在一定的期間雖然明目上能保本,還能獲得一些增值,但有時其實算起來比同期間的定存報酬還差,那就並不真正實質保本了。

 

四、流動性風險:

 

有一種保本產品,是必須投資一定長天期才能保本,也就是如果中間賣出,可能會虧損,因此投資人不是平白獲得保本與報酬,而是用這期間的流動性來換取的。

 

最典型的這類產品就是儲蓄險,在未到一定年分以前中途解約必然虧損,流動性風險不小。

 

又如直接購買中長期的美國公債,持有到期才能確定保本,中途債券的價格會波動,因此中途賣出就有可能會虧損。(雖然也可能運氣好會是獲利)

 

如果真的有保本需求但買這類產品,那就需要確定自己中間不會要用到這筆錢。

 

五、通膨風險

 

所謂的保本,常常是名目上的金額不損失,但並不代表實質上保住了資產的價值,因為長期而言,物價會上漲,貨幣會貶值。

 

例如,我們把錢放在家裡,或是放在銀行活存定存,都可幾乎確定能在名目價值上保本,但長期下來,反而會被通膨所侵蝕,也就是實質上產生損失。

 

又例如一個美國人,直接買進20年後到期,到期殖利率4.5%的美國公債,並持有到期,幾可確定在這20年期間,獲得年化4.5%的報酬。

 

但這看似確定的報酬,不代表真正免除損失風險,因為如果同期間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膨高於4.5%(美國歷史上在1970年代曾經有這樣的時段),那麼長期債券的報酬就可能實質為負了。

 

對美國人來說,真正要扣掉通膨後保本,得要在實質到期殖利率為正的時候,購買TIP(通膨連動債券)才能獲得實質無風險報酬。可惜在台灣沒有這樣的通膨連動產品,因此要完全免除通膨風險就比較困難。

 

六、自以為的保本:零成本與未來的機會成本

 

投資人對保本的過度追求,有時衍伸為一種「零成本」的不當觀念,就是認為當投入一個產品,拿到的配息或賣出的獲利高於投入的成本之後,這項投資就成為零成本,之後就不用再擔心會虧損,也就是確定保本了。

 

但事實上,獲利是存在於過去,而未來的下跌相較於當下,還是一樣是虧損,並不會因為之前有獲利,未來的虧損就變得不存在,這樣自以為的保本對於投資決策並沒有幫助。

 

七、詐騙風險:

也許有人看了前面的段落,然後說,我投資的標的既沒有信用風險,也是台幣計價,沒有流動風險隨時領出都能保本,而且算出來的報酬預期也能贏過定存以及通膨,這樣的保本產品是不是很好呢?

 

答案是,你多半遇到詐騙了。正常情況下,不會有這種好產品,「好到不像是真的」,通常就是假的,你可以想想如果真有這種好東西存在,應該是發行單位的親朋好友就馬上把它買完,為什麼還會留機會給你呢?

 

當然,有一種情況下的一些產品,可能是特別身分而獲得的優惠,例如你是銀行的大客戶,貢獻了他們很多的其他業績,或是你因特別身分而獲得優惠,例如銀行員工的優利存款,但這些必然是額度以及優惠幅度有限,也不可能賣給一般人。

 

如果不是這種特殊狀況,那所謂保本穩賺的商品,幾乎都是純詐騙,或隱藏了你所不知道的風險在裡面。

 

最近的一個保本詐騙的例子,就是Im.b借貸平台,號稱貸款都有房屋抵押,因此就算借錢的人違約也能拿回本金。最後殊不知,連抵押文件在內,全部都是假的,讓投資人直接賠掉所有金錢。

 

 

八、小結:

 

本文從幾個角度,說明很多時候我們想要歸避風險,過度追求保本,反而可能因此忽略所謂保本背後的各種風險。

 

此外,「一分風險,一分報酬」,很多時候承擔一些的風險,可能對於自身長期財務更加有利,例如股市雖然短期波動較大,但長期下來能帶給我們較好的預期資產增值,妥善認識並承擔適合自己的風險,常會是比盲目追求保本更好的作法。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