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是台灣近年來很流行的名詞,但在英文世界如美國,其實並沒有這樣的一個名詞和概念。所謂存股的典型作法,是持續或有閒錢就買進特定方式選出的股票並長期持有,希望股票表現穩定,並持續提供好的配息。
那麼這樣的概念,如果運用在持股分散的指數標的,如0050這樣的台股市值型指數ETF上,也是類同的嗎?使用這概念時有什麼應注意的地方嗎?本文即以此出發,探討儲蓄與投資等相關的觀念。
一、「長期投資」與 「存」的概念中的風險差異:
我們如果把「存股」、「存基金」或「存ETF」視為長期投資特定標的概念,它本身是個比經常短線進出要好的方式,會省下頻繁進出的成本,以及減少擇時失敗的風險。
但即使是能減少短期波動風險的長期投資,無論是股票、ETF或其他標的,都還是有可能損失本金的風險,這與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存錢」很不同。
我們如果把錢存在銀行,無論是活存或定存,甚至是要中途隨時領出錢來,差別都只會是利息的多或少,不會有本金損失的風險。
因此,把投資股票當作「存」股,很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忽略投資的風險,以及資金流動性差異。
二、存錢、儲蓄與累積資產:
理財的目的,是希望能累積資產以達成財務目標。累積資產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儲蓄,一種是透過投資。
雖然也有人較廣義地把錢放入有風險的投資也視為一種儲蓄,但一般還是把儲蓄認知為把錢存在沒有風險的地方(註)。在日常生活中,收入扣除花費之後,就是我們能存下來,增加我們儲蓄的部分,這是資產累積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經過一定的累積,讓儲蓄的資金足以應付日常的用度和不時之需之後,可進一步可以把多存的錢,透過承擔一定風險的投資,提高預期的報酬,來加速資產的累積速度,但同時也需要注意虧損的可能,就不能只是簡單把錢「存進去」,而需要先作好投資的規劃。
(註)儲蓄險雖然有「儲蓄」二字,但比較應視為投資,因為未到期之前是有損失風險,也就是流通性比較差,也因此儲蓄險並非保險業的正式合法的名稱,因為有誤導之嫌。
三、 股息(配息)與利息的差異:
除了本金風險的有無之外,存錢和投資另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無論是股票還是基金(ETF)的股息(配息),都跟銀行存款所發的「利息」性質不同,銀行的利息是在本金之上增加發出來的,不會因為拿到利息而減少本金,但基金(ETF)和股票的配息,都是從投資人已有的淨值或股東權益中發還給投資人,配息的同時標的價格就會相應減少。
很多存股的人,在概念上未能厘清,因此誤把領股息或基金配息當作真正的報酬,就是混淆了這個差異,其實真正的投資報酬,要同時考量配息和價格變化才能確定。
這樣的誤解也會造成在投資的時候,把其實很可能對財務並不重要的配息(對收入大於支出,還在資產累積期的人來說,配息尤其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多交稅),當作投資是重要的目標,反而可能忽略了對投資人有實質影響的預期報酬和風險,作出其實並不利於自身財務的投資選擇。
四、誤把投資單位當成固定價值的東西:
在銀行存錢時,我們存多少錢,就有多少的價值,本金也不會變動,但在投資股票、基金、ETF的時候卻不然,每個單位的價格價值是不固定的。
把投資與存錢混為一談,即很可能誤把「股數」、「單位數」、「張數」當成一個固定價值的東西,並以為增加股數就一定有利,但其實真正重要的是總共的資產價值,而不是價值會變動的張數股數。
也結合前一段對配息的探討,很多人以為拿配息再投入或拿配股,使得股數增加是有賺錢的,其實不然,配息的同時,每股的價值價格下降,再投入增加股數也只是讓整體價值回復原狀,並沒有實質的獲益。
五、投入的方式-以定期定額為例
如前所述,無論是存錢或是投資,都是一種投入資金累積資產的方式。但要在什麼時候,以多少金額投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定期定額即是一種常常使用的方式,它的作法是分批在固定特定時間,投入同樣的金額,這在存錢和投資都很適用。
例如「零存整付」這種固定期間以固定金額投入銀行定存的方式,就是定期定額存錢的一種方式。而用於投資,則可能是定期定額買進基金、股票、ETF等等。
無論用於存錢和投資,定期定額都是機械化地把自己的錢投入,對於有固定收人的人來說,很有助於養成固定儲蓄的習慣,也相對而言可以不用常花費太多的心力,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但定期定額投資與存錢還是有不同之處,例如每次零存整付存錢,都是用固定的價格存入(1:1),但每次定期定額投資,買入的價格都不同,定期定額投資因此還有平均買入價格成本的作用,能降低運氣差一次全買在較高價格的風險。
但即使使用相對穩健的定期定額來進行投資,也不是「無腦存」就可以,還是必須確定投資標的的特性,包括報酬與風險特性是否適合自己,是否適合長期投資。一個長期不成長甚至衰退的標的,就算用定期定額也無法挽救長期報酬很差甚至虧損的風險,一個下跌過於劇烈的標的或配置,光靠定期定額也可能無法阻止投資人無法承受壓力而在下跌時賣出。
六、理財規劃與指數化投資
整體而言,我們區分存錢與投資,是要了解它們各自在理財中的角色,並用妥善的方式對待它們。
現金部位(存錢、儲蓄)有它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因為沒有虧損風險以及有好的流動性,每個人需要先使用定存、活存等管道,存夠儲蓄現金部位,包括日用資金,緊急備用金之後,才適合進一步投資有風險的資產,之後也需一直保有足夠的現金。不能因為「存股」有個「存」,或「儲蓄險」有「儲蓄」,就以為它和存款與儲蓄帳戶類似的風險和流動性,未考慮清楚就把多餘的錢都投進去,那可能會造成財務上的困境。
投資能讓已累積的資產更快速成長,但最重要的是考慮相關的風險,而不是以為像存錢一樣,努力「存」就必然會有好的成果。
例如一般所謂的存股是指投資個別股票,但個股就必然有個別公司的風險,再穩的公司也可能有意外發生,造成大幅虧損或倒閉,或是因特定產業風險而慘跌(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現在很多人愛存的金融股就損失慘重), 因此即使想要買個股,也應作好分散風險,不要集中於特定產業,並確認單一股票的投入部位即使大幅虧損自己也能接受。
因此,採用所謂的指數化投資,長期投入像0050這樣的近大盤指數ETF,足以分散個別公司的風險,更適合長期投資。不過即使是風險相對小的ETF也有相當的風險仍不能隨便「存」。
首先投資ETF不能忽略單一市場(例如未來台股整體表現特別差)的風險,如果可以將投資分散到更多市場(例如在台股ETF之外,增加美股ETF,或使用全球股市ETF)來降低這樣的風險。
但即使將投資分散到全世界,長期風險已降低,股票資產本身仍有較高的短期風險,很多時候全球股市在大跌時的連動性很高,會造成全球股市部位暫時的嚴重虧損,因此如果評估自身不能忍受這樣的大跌(以金融海嘯為例,全球股市下跌超過50%),進一步應作出資產配置。例如以債券等低風險的資產(也可以ETF來投入債券)來搭配,讓自己的整體投資風險不會超過自身所能承擔,確保不會在股市大跌時恐慌賣出,更能讓自身的長期投資能成功,獲得市場的長期報酬。
-----
七、小結:
如本文所述,雖然肯定存股之中「長期持有」的觀念,但並不鼓勵使用「存」這樣更適合用於一般無風險存款儲蓄的概念,來描述投資,以免忽略了投資應注意的風險。
有風險的投資如果採用指數化投資,其實也不需要花費過多心力,但仍需先意識到風險的存在,訂立合理且適合自身的規劃配置之後,再採簡單的定期定額等方式投入,才是真正能讓自己放心,並有效達成長期財務目標的作法。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