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哈利‧馬可維茲對現代投資的貢獻與對投資人的啟發

於今年6月以96歲高齡過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利‧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被稱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之父,他於1952年發表的〈投資組合選擇〉(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更被視為現代投資學歷史上畫時代的文獻。

 

他的生平以及對於投資界的貢獻影響,已有不少的探討,例如彼得‧伯恩斯坦《投資革命》、《投資超級英雄進化論》兩書,以及羅聞全的《完全投資組合》中都有很好與精釆的探討詮釋,本文除了提到其中一部分之外,將著重在他的投資觀念對於投資人的幾項啟發。

 

一、對於風險的關注與評估

 

在馬可維茲以前的時代,股市的投資研究,大多集中在提昇股票投資的報酬,但對於風險只有含糊的認知。例如,對於風險大小的概念不清,且如有規避風險的想法建議,也只是簡單告訴害怕風險的人遠離股市,未能真正有效衡量風險。

 

馬可維茲不僅指出了風險在投資選擇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用變異數(標準差的平方)來合理估算資產的波動風險,從此風險不再只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可以適度量化的數據。

 

對現代投資人而言,重視與評估風險已是常見的事。但忽視相關風險的想法作法依然很常見,例如追求高配息債券卻沒思考風險;在大漲時投入熱門但波動大的股票;以為某些標的能賺大錢,就過度集中投入甚至借錢投入等。重視風險的觀念對當代投資人而言,仍是值得一提再提。

 

我們在投資之前,很重要必須要先考量的,就應該是自己能忍受多大的波動和最大下跌,然後才能規劃出相應的合理投資配置方案。

 

二、投資效率的概念:

 

有了風險的概念以及評估方式,就能與投資報酬相比,得出所謂投資效率的概念。並建立要追求較高的報酬,則有可能有較高的風險這樣的觀念。

 

用馬可維茲的術語,報酬與風險的關係,就是「均數」(平均預報酬)「變異數」(波動風險)之間關係的分析,並進一步產生所謂「效率前緣」的概念。

 

效率前緣是指投資人透過某種投資組合的建立,能獲得最理想報酬風險比的選擇,這種選擇可能不只一種,不同的選擇雖然同樣有效率,但各有不同的風險與報酬,這些配置選擇在圖表上連成的線,就是所謂的效率前緣。

 

雖然馬可維茲後來的一些研究中,也指出因為效率前緣是基於一個理想狀態,實際上並不一定能完美追求(包括計算的複雜,以及對未來預測的困難等),但投資講求效率,亦即較好的報酬風險比這樣的概念,仍然非常重要。

 

有了風險與報酬之間關係的概念之後,我們作出投資選擇時,就不是胡亂選擇,而是試圖在較有效率的作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理財目標和風險承受度的作法,而不是為了追求報酬,胡亂負擔過大的風險,或是過度風險趨避,而讓自己的投資報酬無法達成理財目標。

 

三、分散風險,與證券之間相關度(共變異數)的重視,

 

了解風險報酬關係的概念後,就能進一步思考怎樣在盡量不降低預期報酬的情況下,獲得更低的風險,以達成更好的投資效率。

 

分散標的風險的觀念,例如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的觀念,在馬可維茲之前早就存在,也已有很多人實行,但相對而言只是一個概括性的想法作法,他則是用數學把這樣的概念明確化數據化。

 

雖然知道將投資分散在更多標的,可能有助於分散波動風險,但馬可維茲經過實際的計算,注意到並非隨意的分散,而是必須有意義地分散,才能更有效降低波動風險。

 

這裡就帶入不同標的之間的相關性(共變異性),會影響到分散風險的效果。所加入股票之間的相關性愈低,能讓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降低更多,因此,雖然投資的幾個標的本身可能波動都很大,但因為相關性低,搭配之後的風險可能意外地較低。

 

這也正是我們現在的資產配置中,要把風險分散在相關性低的標的或資產上的觀念,而非以為分散在一些個個股(可能是同產業、同性質的)或標的,就算是有效分散了風險。

 

四、整體市場風險的概念與指數化投資:

 

馬可維茲延續上述分散風險的概念,測試計算放入愈來愈多的股票在投資組合中,雖然在一個市場中,選擇愈多不完全相關的股票,就能分散更多的風險,但最終會有一個能分散的上限,也就是把市場上所有的股票都納入投資,但因為這些股票並非完全負相關,所以這時仍然會有無法分散的風險。

 

這就是所謂的系統風險(無法分散的市場風險)與非系統風險(可藉由分散股票而分散的風險)的區別。

 

這概念配合後續夏普等人的研究,就成了投資整體市場的指數化投資的重要基礎。因為非系統風險可藉由不同的股票分散,在類似的平均預期報酬下,我們沒有必要去負擔過多的個別股票或產業風險。直接持有整個市場,承擔系統風險即可,這會是相對有效率( 報酬/風險  較佳)的投資方法。

 

這樣的概念給我們的啟發,是投資於整體市場,會是一個相對有效率的作法,除非你有方法可以在選則較集中的標的,承擔較大的風險的狀況下,獲得更好的報酬,這樣的選股才有利於投資。

 

在馬可維茲剛完成其研究時,還未有可以簡單獲得市場報酬的工具,但之後先有指數基金,後有指數ETF的誕生,現在投資人不需花很大的工夫,就能獲得相對有效率的體市場投資配置了。

 

五、整體投資組合的性質重於預測市場與標的表現:

 

在馬可維茲的畫時代論文之前,關於股市投資的研究,都集中在用什麼方式挑出報酬好的股票,以及如何預測股市的漲跌。很多人包括著名的經濟學家凱因斯,都認為仔細挑選股票,集中持有才是合理的作法。

 

根據馬可維茲的上述研究與相關概念,投資界開始重視整體投資組合,探討的重點是整體的預期報酬以及風險,而非單一標的的表現,這不僅讓投資的視野更加寬廣,也讓投資更能與每個人特定的理財規劃需求相結合。

 

即使如此,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講到投資,就拿出個別標的漲跌或績效來講來討論,但未重視整體配置的表現與風險大小,這是我們的思考規劃投資時應避免的狀況。

 

六、小結:

 

馬可維茲在約七十年前的研究中,所帶來的新觀念,很多已成為現代投資理財規劃的重要基礎。我們在規劃自己投資計劃時,即應多思考上述提到的各項觀念。

 

包括更重視風險與風險的分散,關注預期報酬與風險之間的關係,從整體配置的角度而非單一標的來思考自己的投資等等,這樣在投資的路上更能可長可久,也有更大的機會實現自身的投資目標。

本文最初發表於《商益》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粉絲頁


沒有留言: